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浓情端午,家国情怀永炙热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浓情端午,家国情怀永炙热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6-25 09: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邓海建

  龙舟竞渡,岁至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天文专家说,今年的端午节有些特别,因为“闰月”,它是21世纪最晚的三次端午节中的一次。不过,早也好、晚也罢,并不妨碍端午节在14亿中国人心中深沉的分量。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岁岁端午,今又端午。这个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端午,与往年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我们对家国情怀有了更直观更具体的“感同身受”。

浓情端午,家国情怀永炙热

端午节

  端午是民俗的,端午是民族的。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悬艾叶菖蒲……端午是个仪式感满满的节日。在这些千古流传的仪式背后,端午又承载着最为温热的家国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相较于其他传统节日,端午虽欢腾而热闹,却平添几分沉毅和肃然。这种深沉分量,来自家国大爱的民族情感。正因如此,传统节日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浩荡2000多年历史。溯其由来,说法纷纭,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以唐诗为例,储光羲《观竞渡》、白居易《竞渡》、刘禹锡的《竞渡曲》里,都提到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屈原名句,传扬亘古的民族精神,彰显灿然的时代价值。

  先有千载流传的家国情怀,后有家国同构的现代治理模式。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喟叹中国的能力与效率。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中国治理;中国治理的背后,是中国精神。在林林总总的热血故事里,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间,必有一种精神如脊梁般支撑起艰巨的战疫,点燃豪情与热血。

  今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我们之所以敢向世界宣言“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是因为无论《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抑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又或者是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由己及家、由家及国、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一代代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关山万里尘与土,百年家国云和月。”传承端午文化,说到底,便是在思接千古的家国情怀中积蓄砥砺前行的澎湃力量。涵养家国情怀,关键在于爱国。事实上,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90多年党的历史,70多年新中国的历史,都是奔腾向前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史、传扬史。今天,我们过好浓情端午,就是要胸怀忧国忧民之心、激荡爱国爱民之情,逐梦而行、行稳致远!(邓海建)浓情端午,家国情怀永炙热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球特派员》:困在合家欢里的孤独突围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