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茨威格文风的绵延与理想主义的挽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茨威格文风的绵延与理想主义的挽歌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7-08 13: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西蒙

  7月6日,著名翻译家舒善昌先生去世。他是继去年张玉书先生离开后,又一位去世的茨威格作品的译者。茨威格在中国的影响力自不必说,这固然与他独特的作品风格与魅力有关,同时也离不开老一辈翻译家的精心译作。

  与其他知名作家相比,茨威格的文风辨识度非常高。他的句子绵延缠绕,长句甚多,兼有大量心理独白与情绪描写,这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有趣的是,茨威格这种文风与重视感悟式文化的中国文学有不少相似之处。虽然茨威格并没有受到中国古典文学风格的影响,却在精神维度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这让广大中国读者颇有同感,对这位远在奥地利的欧洲作家容易产生亲近感。

  但是,茨威格这种细腻绵延的文风,一直以来也颇受争议。认同茨威格文风的人,将他视为文学世界里的弗洛伊德,将他看成心灵的捕手。也有人无法忍受茨威格大量近乎呓语的绵长句子,尤其是那些毫无节制的情绪书写,还有大段缺少短句节制感的段落,让一些读者惊呼阅读茨威格会有“密集恐惧症”。或许,连茨威格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文风。一方面,实在是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重要的原因是,产生如此文风,与茨威格的文学灵感与思维方式息息相关。

  茨威格终其一生都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而且是一个思想与情感极其独立与敏感的创作者。出身优渥的茨威格早年经历十分顺遂,与当时所有沐浴着欧洲19世纪文明光辉的青年一样,坚定地认为未来世界是美好的,老欧洲的贵族文化也将长期存在。但是,残酷的一战彻底撕裂了这些单纯的幻想。茨威格看到自己曾经认同与坚守的东西不断崩溃,昔日帝国的荣光逐渐烟消云散,他在无力反抗现实的同时,也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精神的绝路。

  因此,茨威格最终选择自杀,而且是在没有看到二战胜利曙光的情形下。此举并非是因为怯懦,而是因为不愿看到理想主义被玷污与毁灭的惨痛悲剧。对他这样一个真正的和平主义者与世界公民而言,不愿意任何一个弱小民族被强权者践踏,也不愿意看到自己信仰的价值观念在现实世界中逐步崩塌。节制的短句,不适合茨威格如此浓烈的情感抒发,也无法呈现他的文学观念——从心灵世界来反观现实,捕捉最敏感的情绪,并用最细腻的笔法将它们呈现出来。

  无论是《人类群星闪耀时》,还是《昨日的世界》,茨威格在写作中都强烈地表达了一种挽歌情绪。茨威格及其家庭的荣光属于19世纪的欧洲,但当历史走入逼仄的空间与惨烈的现实后,茨威格不得不面对现实。因此,只是在一战之后,茨威格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一种古典世界崩塌的感觉。这种意识是非常超前的,很多作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意识到这一文化状态。但是,茨威格毕竟不是政治学者或社会学家,他不会用精准的学术语言来描述时代的变化,他的笔下依然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个人情绪与心理叙事。从审美的层面看,这种精巧绵密的心灵书写,是更具文学性的,也真正能做到了经时光淘洗而历久弥新。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曾写到:“我所讲述的,并不单单是我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一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哪怕是最渺小、最微不足道的人,内心的最深处也被我们欧洲大地上无歇止的、火山喷发般的天摇地动所搅扰。”事实的确如此,在茨威格的精神世界中,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过去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将个体的精神状态与社会精神症候分离的写法,在他这里被改变。

  从创作内容上看,茨威格对一些社会经济现象并非不感兴趣,但他从来不会从这个逻辑进行书写,而是完全依照心灵的逻辑来看待历史与当下的一切。因此,茨威格可以遥想千年拜占庭帝国陨灭的时刻,将大时代下诸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真实地呈现出来,也可以与兵败滑铁卢时的拿破仑心心相印,用超强的同理心去走近那些大人物的命运转折时刻。当他真正理解笔下的这些人物时,却感到一种世间普遍存在的悲剧感,认识到人生的有限与命运的不可预测。

  正是有着如此敏感与睿智的心灵,茨威格才能写出那么多精彩而真实的人物与故事,也因此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在文化的维度上,茨威格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而是有着真正自由的灵魂。但是,茨威格的思想太过超前,一战之后的世界远不是他设想的那样美好,现实粉碎了他的美好幻梦。当梦醒之后又无路可走,他才选择了以决绝姿态告别世间。

  后世很多读者在文风上不理解茨威格的时候,不妨从精神旨趣的层面上品味一下他的作品。一个作家的文风与他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绵延细腻的语句背后,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心灵捕手。这也是茨威格的作品最独特的魅力所在。(黄西蒙)

 

  茨威格文风的绵延与理想主义的挽歌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