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汪曾祺小说看写作的轻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从汪曾祺小说看写作的轻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8-11 11: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今年,是汪曾祺先生的百年诞辰。柔和清冷的絮语、沉潜生活的意趣,以及削去锋芒的文韵,让他的小说几十年来热度不减。惠特曼说,“做一个性情温和但意志不可抗拒的人,把广大的世界揽入胸怀”。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文人,真诚地讲述生活的感觉,分享生活的味道。反观当下一些文学创作,成了步步惊心的探险,负重越来越深。汪曾祺的写作,则显出了另一种智慧。

  其实,写作不止是沉重的叙事,还应传递轻盈、静谧的生活体验。沉重是写作的价值,轻盈也是写作的意义。写作既要理解时代的矛盾,也要浸润日常的平和。羽毛般的语言、含蓄的诗味和素朴洁净的情绪,同样可以动人心弦。汪曾祺在烽火硝烟中把握了生活与人的黏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感官的敏锐,进而成就了朴素的生活、高尚的感受。

  王安忆说:“汪曾祺讲故事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尽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汪曾祺也说:“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不善于讲故事。我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汪曾祺的写作,跳出了小说文体的框架,摆脱了故事结构的严谨,也剔除了小说语言紧凑带来的重量。例如,《大淖记事》中既有人物的对立和冲突,也充满着生活的别致、人性的美善。清淡如烟的故事深处,蓄积着生活的赤诚。物质的贫瘠,没能压垮精神的向度;社会的暴力,没能阻断情感的传递。就这样,汪曾祺努力把生活诗化。

  当小说过度追求密不透风的历史语境、流转不停的画屏、倾泻不止的语言飞沫,来完成所谓的深度挖掘和意义思考时,也往往把生活推向了人的对立面,加速了生活的眩晕和重量。这种渲染和抬高,动摇着人们对基本生活形态的认识,生活最终成了生存的泥淖。汪曾祺的创作,坚持不为某种意义的挖掘而损伤生活。

  汪曾祺的小说,突破了时间的极致体验。其中的人物,虽然经历过战争的冲击,但仍有着市井自娱和仁者情怀。例如,《文嫂》中有西南联大的时光,《故里三陈》里有北伐的故事。在变动不居中,小说呵护了生活祥和与人性秘密。《受戒》中,明海与小英子的情感透明朦胧;《岁寒三友》中,三人的友情朴实淳厚。每个人都心怀波澜,静若处子。

  不以历史价值来判断生命轻重,不以社会区隔来判断人物身份,不以大众道德来陟罚臧否。在被命运碾压过的芸芸众生身上,汪曾祺深深懂得了时间的慈悲。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停笔到八十年代又拿笔,汪曾祺的记忆清晰如初,不带历史的划痕和泪水。他在时间溪流中打捞文化碎片,绣口轻吐。

  汪曾祺称,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物,对他影响最深。因此,他的小说文白相融,不庸俗不玄妙,不大悲不大喜,以有意的闲笔戳破严密的语言,以旁逸斜出的趣话减缓叙事的张力。他不以语言为盾,抵抗社会的紧张;不以语言为笼,自恋历史暗礁。他想用干净的讲述,来安抚阅读的浮躁和迫切。

  汪曾祺的小说叙述中,带着婉约、凄婉之美,又伴有禅宗的隐晦和参悟,显得韵味悠长。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曾说:“词是有生命的东西。”汪曾祺的小说,浮动着纯净的生命和摇曳的生活,同时又不乏自省自查。小说语句疏密相间,灵思连绵不绝。偶尔出现的短句,如敲打的磬声,让人思绪顿收、心底亮堂。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要把一件平平淡淡的事说得很有情致,世界上哪有许多惊心动魄的事呢。”情致,是对生活保持热切期望、进行文化解读的结果,是卸下生活负重、捕捉生命诗意的结果。情致之下,才有写作的轻盈,才能回归故国家园。汪曾祺的小说,筑起的是一道精神防御墙,启示的是当代文学创作应有的归途。(雷军)

 

  从汪曾祺小说看写作的轻盈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间令》:古装爱情探案剧的破局与阻滞

  • 闫 伟:“历史纵深感”为谍战剧提振精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