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西方视角能否讲好中国故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西方视角能否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9-24 14:3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可佳

  近期,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在我国内地上映,反响平平。那么,是今天的《花木兰》已不能满足审美要求更高的观众,还是作品在复刻中走了样?

  忠孝传统还是个人英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木兰既是替父从军的孝女,也是战功赫赫的巾帼英雄。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忠”“孝”理念。而在好莱坞的精心包装下,花木兰被塑造成一个承载着典型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形象:在历经自我认同危机后,实现了个人价值,获得了成长。

  这两种价值表达之间,其实一直有着内在的矛盾。

  在提倡个人价值的视角下,花木兰替父从军是一种隐忍的压抑——“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换言之,她是为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保家卫国,但唯独没有为自己。真人电影《花木兰》将这种视角继续强化。严厉的媒婆、身残志坚的父亲,给了木兰从军更大的外部压力。男扮女装,象征着她身上承担了男性和女性身份的双重期待、双重责任。而木兰个人的价值,是在征战过程中不断发现、找寻并确立的。

  既然如此,木兰从军这个核心抉择背后,应该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在电影中,花木兰“为家族荣誉而战”,斗志昂扬地走向战场。这就显得太过简单而缺乏说服力了。面对战争的侵袭、朝廷的征兵、家庭的无奈,木兰从军的抉择过程不会如此一帆风顺,而电影恰恰没有将这些展现出来。

  木兰发现自我的过程,也处理得比较粗糙。影片以“星球大战”式的原力替代了冬练三九、水滴石穿的中国武术精神。“要变强只需要拥有这种气”,有了这种气,就可以瞬间战斗力爆棚。花木兰成长为女英雄的过程被简化了,人物形象显得扁平化、脸谱化,缺乏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另外,内在情感支撑不足,使得花木兰的前后转变显得生硬突兀。

  影片的女性主义表达

  在动画片的基础上,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进行了新的价值扩充:花木兰不仅是个人主义英雄,也是张扬女性自我价值的典范。在女性主义表达上,作品有着许多不俗的设计。

  影片中,花木兰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性别,并认可自己作为女性的力量,才能施展令她强大起来的“气”。作为花木兰的对照,影片加入了女巫仙娘、木兰妹妹这两个角色。

  女巫仙娘本身是受害者,不得不委身于可汗,屈服于可汗所代表的男权,成为花木兰的对立面。英文字幕中,用“witch”一词描述仙娘,在她身上笼罩了一层偏见色彩。一开始,丞相在皇帝面前汇报柔然入侵的情况时,只介绍了可汗和他的父亲,而丝毫不提对破城起到关键作用的女巫——这是典型的男性主角叙事。于是,女巫利用夺舍的士兵抗议。女巫夺舍入朝,看似是替柔然可汗刺探情报,却在朝廷上主动暴露了柔然的秘密部队和破城战术,并以投标般的口气介绍,有“气”的女性对作战能起到巨大作用——这是因为,她在柔然和皇朝之间的真实立场是,寻求对才能和地位的认可,而非简单效忠于一方。

  木兰妹妹这个角色,为影片提供了更平衡的女性主义叙事。木兰妹妹展现了更为传统的女性特质:温和恬静、怕蜘蛛、恋爱脑。“女性应当有权顺从天性,不论她是活泼还是恬静,都应有此自由并得到尊重。”影片并未以木兰的“masculine achievement”(男性成就)来贬低妹妹的个性和追求,而是以富含温情的方式正面刻画这一人物。这有助于避免木兰的英雄形象被解读为“女权就是女孩也应该雄性”。

  花木兰的故事虽具备女权意义——即女性从事一般由男性从事的工作、争取工作权,但花木兰本人并不是女性主义者。她也不是以女性身份去参军的,而是女扮男装。女巫仙娘和妹妹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两个不足。但是,女性主义表达的闪光点,仍然无法掩盖电影《花木兰》在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中国传统故事题材、西方个人价值内核,与现代女性意识杂糅在一起,使得影片缺乏统一的价值基准,造成了人物行为逻辑混乱。

  东方文化元素,是诚意还是迎合?

  影片视听呈现中的东方文化元素,是否完成了一次具有说服力的表达呢?

  例如,配乐采用古筝、笛子、中国大鼓等民乐配器,取景从雪山草原到张掖丹霞,踏遍大好河山。字幕中,将“孝”翻译成devotion to family 而不是 filial piety;防御战场,从长城一线改成了西域丝绸之路上的garrison——代表汉代烽燧遗迹。这些,体现出了对中国观众的诚意。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影片中的历史朝代是混乱的,不仅完全看不出北魏时期的元素,甚至出现了宋元时期兴起的福建土楼。大批后宫女子竟与大臣一起出现在朝堂上,完全是欧洲贵族的模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迪士尼素来擅长借用东方文化来表达西方主流价值。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对一系列世界经典童话和传说进行追忆、援引、合并和重组,并转化为动画片。1992年的《阿拉丁》、1995年的《风中奇缘》、1998年的《花木兰》等,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但若缺乏对文化内核的了解和尊重,再多的讨巧手段往往都难以真正让东方观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说,《花木兰》在欧美国家得到好评,却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也就是必然的了。

  《花木兰》欲以中国故事包装西方内核、承载现代主题,但这样的杂糅,使得情节不合逻辑,人物粗糙扁平。单薄的剧情,撑不起宏大的主题,女性主义关怀也只能流于形式。究其根本,影视作品要想讲好中国故事,绝不能只将不同价值表达进行简单杂糅,而是需要发自内心的诚意与理解。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编剧)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