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夺冠》的立意创新与情节矛盾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夺冠》的立意创新与情节矛盾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09-28 09: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 龚金平

  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备受关注。隔着近40年的时光,与1981年的国产电影《沙鸥》相比,《夺冠》以更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中国人的“冠军情结”,重新理解排球对于人生的意义。

《夺冠》的立意创新与情节矛盾

  在《沙鸥》中,女排队员沙鸥心心念念的,就是打败日本女排,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夺冠的道路上,她要面对身体伤病、年龄偏大、未婚夫意外身亡等考验和折磨,有着百折不挠的意志,却依然与梦想失之交臂。最后,影片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圆了沙鸥的梦:她作为教练,指导中国女排赢得了世界冠军。这个令人欣慰的结尾,通过代际间的传承和接力,强调了从国家和个人层面来说,“世界冠军”就像一针强心剂,可以鼓舞人心,激励斗志。

  由于艺术观念上的局限,《沙鸥》放弃了对人物心理动机的深入挖掘,理所当然地认为沙鸥的许多想法乃时代共识。而且,沙鸥的人生已经宿命般与排球缠绕在一起,排球成为她的精神支柱和人生意义的填充物。沙鸥的赤诚和纯粹令人景仰。到了《夺冠》中,郎平则开始反思排球究竟是不是人生的全部。

  郎平在接手中国女排之后,反复要队员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打排球?她想让队员们明白,打球不应出于经济目的,也不是为了空洞的国家荣誉,或是追随某个偶像,而是必须源于热爱,致力于“自我实现”。这也是《夺冠》超越一般体育片的过人之处。作品在更为普遍和深刻的层面,思考更为深邃和沉重的人生命题:没有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了对集体荣誉的执念,如何体认运动项目中的精神满足,如何从自我认同的层面找到人生的动力和方向。

  影片《夺冠》的最大成就,不是展现了中国女排近40年的发展历程,也不是用影像的方式还原或者再现了那些珍贵的比赛实况,而是严肃地思考了体育对于运动员的意义,运动员在离开了体育项目之后的人生方向。影片通过一名运动员和一位陪练近40年的体育人生,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人生如何因体育而更为丰盈,自我如何因体育而完成成长。

《夺冠》的立意创新与情节矛盾

  对于陪练来说,他在1978年以非常被动的心态接受组织分配的工作,却被郎平的意志和决心所鼓舞,决定留下来陪着女排一起训练。后来,陪练成为一名教练,带领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完成了惊天逆转。这是陪练人生的高光时刻。体育在他的生命中从一份临时工作,变成了一生热爱的事业,更成为人生圆满的不竭源泉。在这位陪练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郎平,这个18岁进入国家队却一度受到冷遇的排球运动员,以顽强的意志挑战自我,成为队中的绝对主力,是中国女排夺得世界五连冠的功勋队员。但是,在洗尽铅华、卸下荣耀之后,她仍然要面对诸多重大的人生课题。尤其是她成为美国女排主教练之后,要与老战友带领的中国女排对阵,这不仅是事业上的挑战,更是情感和道德的双重煎熬。在郎平身上,曾经的荣誉可能只是一张通行证,那段经历淬炼出的意志和决心才是受用一生的财富。排球对于郎平来说,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接续她的精神脉络的重要载体。

  影片的时间跨度将近40年,涉及中国女排的三位主要教练,也表现了不同时代女排队员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几乎是中国女排的编年史。但是,影片可能忘了,这不是一部中国女排的纪录片,也不是关于郎平的传记片,而是一部杂糅了真实人物原型和历史背景的情节剧。作为一部情节剧,就应该有核心情节冲突和主要人物刻画,相应的主题也必须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中得到自然表达。

  从情节容量的角度考量,《夺冠》只选择了中国女排的三场比赛进行重点渲染。这三场比赛各有看点,事关民族自豪与民族信心。但是,1981年和2016年的比赛才真正符合冲突设置的规律,因为它们有明显的戏剧悬念和戏剧张力,有以弱胜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毅果敢,并带来比赛过程的扣人心弦。至于片中展示的2008年的比赛,冲突焦点并不在比赛本身,而是想在郎平作为一个中国人,却指导美国队打败了老战友带领的中国队这方面做文章,突出个人家国情怀与职业精神之间的煎熬。且不说这种冲突设置非常牵强,在表现力度和深度上也极为浮泛。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核心事件在冲突的性质与方向上缺乏凝聚力,导致影片在主题建构上显得涣散和松懈。

《夺冠》的立意创新与情节矛盾

  影片中,在1978年的漳州训练基地,王干事向老教练提出了用计算机来指导训练的思路。但是,老教练得知计算机太稀有,且没几个人会操作,于是仍然相信人的意志,相信铁血的训练。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郎平借助大数据技术,在场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屡用奇兵,完成逆转。影片想肯定2013年开始执教的郎平,运用全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借助现代科技,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试图否定老教练所代表的旧方法与旧理念。但是,老教练带队取得了五连冠的惊世成绩。这似乎又说明,通过铁血的训练,激发运动员昂扬的国家荣誉感,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同样可以一路凯歌。

  类似的情节矛盾还有一些。一方面,影片将老女排与新时代队员在价值观念、精神面貌上形成对比。片中,老女排只是抽象的集体名词,没有个性和内心世界;新女排不仅有自己的名字,而且个性突出、内心丰富。另一方面,又想在不同时代的女排姑娘身上,凸显共通的“女排精神”: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其实,自我实现与家国情怀不应强行割裂,更不应刻意制造对立。

  看得出,影片试图在多个维度上建立新与旧的对比,如训练方法、训练理念、对国家荣誉的心态、对自我的定位等。但是,在有限地凸显了不同时代女排姑娘的差异之后,又想用统一的“女排精神”贯穿起来。这种编剧和立意思路,导致影片在许多地方呈现出极为矛盾、断裂、牵强的特点。

  影片时间跨度大,中间还有三场比赛的“现场实录”,人物刻画显得比较粗糙。尤其是郎平,18岁进入国家队,后来取得了辉煌的职业成就,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颇为传奇。但限于篇幅,影片用大量字幕完成了情节跳跃,将人物的经历大幅度压缩与删减。这导致郎平这个人物全靠巩俐的表演支撑起来,缺乏内心深度。更何况,郎平不能代表中国女排的全部历史,更不能囊括女排姑娘的运动生涯与人生道路。联系影片由“中国女排”更名为“夺冠”,间接证明了影片所截取的这些历史片断,无法胜任为中国女排立传的大任。

  概言之,影片《夺冠》粗线条地勾勒了中国女排波澜壮阔的成长与起伏历程,用中规中矩的手法,复现了比赛现场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还在几代女排姑娘和教练身上,形象地突出了女排精神那种鼓舞人心的力量。但遗憾的是,影片迷失在纪录片、传记片、情节剧的模糊界限中,进退失据。影片将重头戏放在比赛现场,而将人物的心理起伏等尽量省略。虽然偶有精彩细节,却没有连贯的情节冲突设置与人物刻画,故难以真正打动人心。(龚金平)

[ 责编:李姝昱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