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颖
“姜子牙,你可知罪?”当影院灯光亮起,一年前《姜子牙》预告片中唯一的台词再次浮现,让翘首期盼的影迷、动漫迷心生感慨。作为彩条屋影业旗下的国漫力作,《姜子牙》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同样脱胎于中国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剧情都以主角和天道命运的抗争之路为轴,外加片尾彩蛋的联动叙事,很难不被拿来比较。
当主人公由年少的哪吒换成沧桑的姜太公,“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傲气宣言再难喊得那般淋漓痛快。纵使画面渲染更为精致,战斗场面更加波澜壮阔,也掩饰不住从故事内核散发的颓唐之气。若《哪吒》是对观众心中潜藏的少年心性的唤醒,《姜子牙》便是对期待者泼下的一盆冷水,至高规则及其制定者的无情拷问终将取代太公孤勇的壮举。《姜子牙》不像《哪吒》那般,浸染着少年的意气风发,反而因“丧气”底色被评论的两极阵营反复争议。
纵观全片,无论是拒绝斩杀无辜元神被贬北海,还是面对天尊恩威并施的训诫,亦或最后义无反顾地直面天谴,每一个阶段,姜子牙“救一人,如救苍生”的心似乎从未动摇。他身上闪耀的人本主义光辉,是全片最为动人的部分。如果影片专注于描绘姜子牙的正直和勇气,刻画他如何挑战强权,并给出抚慰人心的结局,那么一年前哪吒高声向天宣战时让观者血脉贲张的感动,应该也会在姜子牙营救小九的时刻重现。然而,创作团队恰恰放弃了姜子牙的纯粹,让本该震撼心灵的高潮场景变成了一次悲凉的机械降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观感,原因有二:
其一,“神外有神”的设定否定了姜子牙反抗的实质性意义。在影片结束前的五分钟,象征上天对三界绝对控制的天梯已断,就在万物即将恢复生机的关头,村民一句“神仙师父的师父还在护佑着世人”的旁白让观众脊背发凉,这一话语意味着主人公此前积累的付出尽失。从结果看,姜子牙的努力确也几乎全部付诸东流,片尾第二个彩蛋更暗示了他逃不过锒铛入狱的命运。隐匿在幕后的天神轻而易举地攫取了姜子牙以命相搏的功绩,把当前的安宁轻飘飘地划归为更高阶的护佑。敌对势力的幽灵不散,正义一方或尸骨无存,或再次被黯然埋没,这一结局实在无法维系历经激烈大战带来的胜利快感。
其二,对封建强权的无意识仰赖隐藏在故事深层,从内部消解了姜子牙坚守的信念。被塑造成美好化身的玄鸟意象、姜子牙主动将小九送入轮回的举动……这些进一步证明了创作者的“丧气”用心,无意给予这次惨痛反叛一条光明出路。玄鸟隶属于比天尊权力更大的神秘力量,原来上神的眼睛早早在更高处冷峻注视着,默许随从以无数无辜生命为代价,下一盘血腥的棋。古老上神能做的不过是为凋敝已久的人间撒下一些美好的幻象,甚至“许久不现”,连超度亡灵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而凡间众人经历了被权力欺侮、操纵、漠视,仍然对玄鸟怀有无限敬仰,就连对天尊欲念完全了然的姜子牙,在见证了战乱惨状后,仍选择为天尊扣上谎言的最后一环——送小九去“轮回”。姜子牙和人们都被蒙蔽了么?姜子牙自认为心系每一个渺小生命,却因为天尊的一句话亲手把保护一路的女孩儿带向死亡。所谓“轮回”不过是死亡的安慰性修辞,这一选择背后暴露出对封建强权的本能臣服,这才是长夜难明的真正原因。
就人物塑造而言,姜子牙的宣言——“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大写加粗印在人物海报上,但这一角色未能拥有看破迷雾的眼睛,也不具备只身破局的能力。就像被玩弄过的世人仍然选择相信眼前的表相,而非追溯真相本身,姜子牙的宣言最终止步于理想,难有实现的可能。战斗动机不纯粹,战斗结局凋零落寞,导致观众只能靠银幕视听激发的肾上腺素加持感动。当大爆炸的白光褪去,余下的仍是无法突破的困厄和迷惘,最初被姜子牙攥在手中的残破红布到最后仍旧残破,拼不出一个他想要的答案。
此外,叙事节奏也不够稳当,配角人物过度功能化——特别是关键角色小九,其情感塑造得过于薄弱,植入太多隐喻和权力关系的思辨,让电影在细节上频现逻辑漏洞,也丧失了《哪吒》之正能量、合家欢的属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姜子牙》作出的主题尝试又是极为大胆的。此前上映的国漫从未敢如此颠覆人们的期待,呈现给观众一出无解的悲剧,冒着激怒观众的风险塑造一位沦落到底的悲情英雄。新一代哪吒在慈父的教诲之下,尚可依赖背后的亲情友情,逆天改命,既是反叛的,又是符合人情的;不入神籍的姜子牙则没有真正关爱他、理解他的引领者,一腔反叛热血在电影里终是无处释放,找不到合情合理的出口。不过《姜子牙》和《哪吒》一样,至少在不同程度上逃离了中国古典文学带有的历史局限性,以当代眼光发掘了神话人物故事新编的可能性。单凭这点,它应该在观众的记忆中留得更久一些。更何况,还有随时萌得人满地打滚的萌宠“四不像”呢。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