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剧《花木兰》“二改”专家修改会发言摘编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国家艺术基金 > 正文

舞剧《花木兰》“二改”专家修改会发言摘编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0-19 12:3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在历史感中丰富作品的现代性

  罗怀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一级编剧):

  舞剧《花木兰》的修改富有成效,但整体仍有向上的空间。从文学视角看,该剧涉及两个关键词:一是历史感,舞剧《花木兰》以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为文学原型,对原著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充分,对传统道德、风俗民情的把握准确,具有明显的历史感与地域感,形成大部分作品不具备的标识。

  二是现代性,这是目前作品相对缺乏的一面,该剧整体给人感觉是对历史故事的丰富,在艺术表达上还 不够动人,缺少当下感,导致与观众较难产生共情、共鸣。建议在后续打磨中提升作品的整体观念,加入现代人对女性的理解,使作品更具现代性、当下感,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让作品充满生命力。

增加音乐的戏剧性,打造鲜明的艺术风格

  辛丽丽(上海芭蕾舞团团长、上海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一级编导):

  舞剧《花木兰》融入了中国古典舞、现代芭蕾舞的元素,通过新型的舞蹈语汇演绎了中国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从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经典,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该剧是中国当代芭蕾人在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

  在探索和尝试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不足,尤其体现在音乐方面。目前,该剧的音乐整体缺乏戏剧性,张力不足,没有与舞蹈更好地结合,比如在表现老百姓插秧的段落,音乐缺乏清新诗意、田园风光般的感觉,建议在后续创作中适当提高音乐的戏剧性。

  另外,芭蕾舞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怎么让舞蹈、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元素共同创造出一种特有的、鲜明的艺术风格,让舞剧走得更高、更远,需要主创团队的长期沉淀和打磨。

调整舞台结构与舞段设计,加强塑造人物的主题音乐

  王才军(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中央芭蕾舞团原党委书记、一级演员):

  舞剧《花木兰》的选题很好,是符合历史传统的古典作品,同时对当下有深远的启迪,在整体呈现上已经接近艺术精品,但在舞台结构、舞段设计、音乐运用等方面仍有提高的空间。

  在舞台结构与舞段设计上对比过于强烈,造成视觉反差,缺少一定的舒缓过渡。比如,序幕中间的人物是在昏暗的舞台上孤独地看和逃跑,但第二场开幕却异常明亮,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感;又如,从花木兰从军营训练回到田园生活时,舞段的设计也需要审美视觉上的一舒一缓。另外,大雁舞的队形可以再展开一些,达到震撼、遥远、舒缓的效果。

  在音乐上,人物的主题音乐不够突出,缺少对人物特定气质、性格的展现,导致人物形象不够丰满,定位不够鲜明,在后续创作中应该对人物的主题音乐加强塑造。

朝着精细化方向继续打磨音乐

  张小夫(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作为综合性艺术,舞剧《花木兰》的音乐整体上形成了一种简约的舞剧音乐样式,这是过去几十年中都不存在的样式,但是此样式同该舞剧的戏剧结构、舞台编排并不完全吻合,建议朝着精细化方向对音乐继续打磨。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要有体现人物性格特质的音乐主题,在舞剧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切换中,帮助观众更好地抓住、理解人物,感受主题。其中,至少应包含花木兰主题、将军主题以及家乡主题、战争主题和爱情主题五个方面,在不同的阶段里面分层次、分阶段地展开。其次,电子音乐的运用缺少一种变化、变奏,应分阶段、分层次、多线条地进行展开,使人物能够真正地在音乐角度上显现。最后,建议在细节的处理上增加使用真实乐器,提炼音乐的主题,让音乐由外在走向内在,营造戏剧性的张力,融入到舞剧生命中去。

发扬工匠精神,打造世界芭蕾精品

  卞祖善(中央芭蕾舞团一级指挥):

  舞剧《花木兰》的选题富有立意,相较于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更加通俗,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特征。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要将舞剧《花木兰》打造成世界级的精品还需要从多个方面细细打磨。

  在人物塑造上,花木兰是该剧重点表现的人物形象,因此,音乐、编导、服装、灯光等应该重点围绕塑造花木兰不同阶段的不同形象进行编排,使花木兰形象形成一条丰富的人物线索。在舞台设计上,屏风的出现不应该是为转换场景而转换,应该同剧情结合在一起,一动一静都要体现出剧情的变化。在音乐方面,建议在整体简约的音乐风格上,添加一些动机式的音乐,避免重复,具体可以向花木兰、李朔的双人舞和尾声的双人舞的处理方式靠拢。在舞段设计上,独舞、双人舞、民族舞的设计都应体现出一个地区民族的个性,让人物更加立体。编导是一部舞剧的灵魂,正如《斯巴达克斯》第16个版本才获得成功,《花木兰》要成为世界芭蕾精品,也要发扬刻苦钻研、不断锤炼、反复打磨的工匠精神。

从传统中创新,在打磨中提升

  陈飞华(上海歌舞团团长、一级导演):

  舞剧《花木兰》以芭蕾舞的形式诠释中国传统的故事,实现了东方艺术与芭蕾舞的融合。花木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女性人物,影视、戏剧、小说、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其均有表现,选择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则是一次有勇气的难得的尝试,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从整体看,仍有可以再深入挖掘之处。

  目前,该剧整体的艺术表达方式仍偏向传统,从选题到主题表达都力求接近原著《木兰辞》的定位,因此不免要顾及很多故事,导致在叙事表述和舞台呈现上也偏向于传统意义的表达,如果换一种艺术结构和艺术方式,可能会达到更高的艺术层次。舞剧《花木兰》为中国芭蕾舞剧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希望接下来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重新解读经典,激发艺术生命力

  刘玉琴(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高级记者):

  舞剧《花木兰》把一个家喻户晓的题材重新建构为陌生、新鲜、独特的艺术作品,激发出艺术的生命力,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视角,收获了精神的滋养和陶冶。作品目前具有很好的基础,但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提高。

  第一,对情节点的处理和挖掘还可以更突出一些。比如,从征兵到从军、训练、思乡、战友情等,人物的变化可以更细致、鲜明一些;又如,花木兰选择从军前的准备、内心轨迹等,在作品中被过滤得过于干净,缺少一些悬念和趣味,可以重点加强一些戏剧性。第二,表达家乡田园群舞的场景缺少一点冲击力,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存在一些落差。群舞要做到美观、整齐、有意味,表达出花木兰对家乡亲人不舍的内心,以及她最终选择辞官的合理性。

保持舞台视觉水准,不断提升整体质量

  胡耀辉(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在舞台视觉日趋污染的背景下,舞剧《花木兰》依托对纯净、简约的视觉效果的追求,营造出一种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风格,体现出舞台视觉高水准的纯粹性,实属难得。

  舞剧实际上是一种依靠视觉传达的舞台艺术,文本的语言最终通过视觉形式得以实现,这无疑对舞剧的本体提出更大的挑战,包括演员的动作、音乐的运用、舞台的布置等等,都需要主创团队的不断打磨、强化。目前来看,在舞剧保持一定视觉水准的基础上,最应该提升的就是音乐。虽然调整音乐势必会影响其他元素的表现,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作品的整体质量。

增加叙事变奏,丰富人物形象

  宋官林(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表演艺术委员会主任、一级演出监督):

  舞剧《花木兰》既展示了中国气派,也有国际化的表达。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道路上,舞剧《花木兰》还可以走得更远。

  具体而言,可以着重增加叙事变奏,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比如,在舞剧的上半段,更多地写花木兰从女性身份进入“男性身份”的一种尴尬,下半段开场突出花木兰对女性身份的怀念,展示一种情感的变化;又如第三段的双人舞,建议也处理成叙事上的变奏关系,第一段为两个男人,第二段为两个兄弟,第三段为两个恋人,同时在每一部分加入代表人物形象的主题音乐。殷切希望,舞剧《花木兰》成为中国严格意义上的芭蕾。

构建中国芭蕾学派,提升舞剧的新高度

  张萍(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常务副主编、编审):

  近来,研讨会和论文集中出现的一个高频词就是“中国芭蕾学派”,在中国芭蕾实践的道路上至少有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东方、继承与发展三组不可忽视的关系,在一系列创作中都必须面对其中的内生性矛盾问题。《花木兰》作为一个经典文本,其创作与提升也是对构建中国芭蕾学派有意义的探索。

  舞剧《花木兰》尚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一是,在情节结构上各段落比较均匀,情节间的逻辑链条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后续创作中应当注意主次分配,加强情节间的逻辑关系,同时要考虑到叙事空间的虚实处理,着重塑造花木兰的内心变化;二是,在舞台的空间结构上,可以尝试在单层物理空间的基础上,阐发新的艺术形式,从内涵的角度设置多层次的空间;三是,该剧的音乐形态大部分是节奏型,韵律型偏少,既要塑造花木兰作为女性柔情的饱满形象,又要塑造其阳刚的一面,因此,两种音乐形态都不可或缺。最后,讲故事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表达,中国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如何嫁接到芭蕾上,是中国芭蕾舞创作的重要经验,希望院团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汲取民族艺术特色,彰显中国文化风貌

  刘晶(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副团长、一级演员):

  《花木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却精彩、精致,主题鲜明,成功做到了以芭蕾舞的形式讲述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展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建议在演员排演上多下功夫。

  众所周知,芭蕾舞演员由于格式化、程式化的训练,导致他们对肢体的掌握和语汇的运用与民族舞、中国舞的演员存在一些差异,如棍舞、刀舞等舞段,事实上《花木兰》中的舞段相当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由于芭蕾舞演员缺少对这方面的理解,运用起来往往会显得僵硬,希望院团在接下来的排演中有意识地加强演员在这方面的训练。

追求精益求精,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文化部艺术司、科技司司长、教授):

  舞剧《花木兰》作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代表,第一层面的讲清故事已经做到,第二层面的主题表达也已实现,目前第三层面的艺术表达,还可以继续打磨,追求精益求精。

  在故事情节上,一是花木兰“军营12年”里的故事是应该集中发挥艺术想象的部分,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更贴合现代审美的内容;二是故事情节点中要建立人物的个人信息,比如三段双人舞中的人物定位,第一段中可能并非是“两个男人”。在舞台空间的设计上,可以继续挖掘舞台的本体性、假定性,比如弓和箭的造型对人物、情节的关键赋予。在戏剧结构上,当戏剧结构交响化后,要避免交响化与戏剧性形成隔膜,注意节奏性的处理,比如第二幕第三场显得过于密集。在舞段设计上,第一段闪回中花木兰坐着的段落显得过于简单,建议更好地利用多重空间这一叙事手段。另外,芭蕾舞剧并不一定严格按照芭蕾的程式进行创作和呈现,要从中国传统的、民族的文化资源中寻找创新的动力。

  (光明网记者张义文采访整理)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