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掬水月在手》:“吟咏者”的当众孤独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掬水月在手》:“吟咏者”的当众孤独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0-11-03 09: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赵轩

  《掬水月在手》总会让观者不自觉地将其与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儿》相比,同是女性传记纪录片,传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后落叶归根的文化名人。只不过相对于周采芹戏剧化人生的线性叙事,本片对中华古典诗词大师叶嘉莹先生坎坷一生的讲述实在是“举重若轻”,于某种程度而言,片中叶先生以古法吟咏、并以字幕形式大段出现的古典诗词才是真正的传主。

《掬水月在手》:“吟咏者”的当众孤独

  投影: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在场

  作为古典诗词研究界的殿堂级人物,接近期颐之年的叶嘉莹先生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延续于当下的一个符号,片中叶嘉莹先生的助理,南开大学张静教授也直言,在中国,叶嘉莹先生已经被神话了。故而,大部分观者对于本片的期待,或许是导演对作为个体的叶嘉莹——一个经历过日本侵华、远走台湾、白色恐怖、两岸隔绝、婚姻不幸、女儿早亡等种种不幸的民国女性人生的真实还原。

  然而,导演放弃了这一惯常性作法,本片对叶嘉莹人生经历的讲述或是草蛇灰线、引而不发,例如对其女儿女婿车祸而亡的讲述;或是雪泥鸿爪、语焉不详,例如对其婚姻生活不如意的描摹。在全片不断出现的历史影像、来往书信,尤其是占据画面中心的诗词文字的叙述中,导演实则是在执著地展示着历史本身。耄耋老人叶嘉莹与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诗词,以画外音或是字幕的形式,宣示着自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在场。所以,与其说是影片在为叶嘉莹先生作传,毋宁说叶嘉莹以自己吟咏的诗词为一段段历史作了注脚。

  这种大开大合的叙事策略,是本片最显著的特征,导演拒绝对文学大师进行人生况味层面的祛魅,仅是通过几位受访者不经意的讲述,比如叶嘉莹学生转述叶父的一句“你们叶老师命很苦”,暗示其人生中的几次起伏,而后以“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概括传主一生,用个人传记层面的几处“留白”点缀于宏大历史的讲述之中。这也表明整部影片并非属于名人传记探微索隐式的事实探寻,作为一部“文学纪录片”,写意式的影像呈现才是全片最主要的创作旨归。

  造境:诗词手法的影像展现

  对于讲述个体人生的某种扬弃在影像抒情方式上给予了影片更多自由。由日本音乐团队创作的主题音乐,在古法诗词吟咏的间歇填补了影片听觉呈现的空白,其间似有似无的吟唱呈现出余音绕梁式的传统美学品格,而片中不断出现的空镜头,江水中的月影,盛夏中的荷塘,初雪后的雕塑,尤其是结尾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意影像,均是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忠实践行。

《掬水月在手》:“吟咏者”的当众孤独

  影片还有两处超现实的视听呈现颇为值得关注,一处是记述叶嘉莹母亲在抗战时病逝,影片忽然表现一个身着黑衣的女性背影,在景深镜头中,吟咏着诗词渐行而去。这一镜头打破了先前影像的直接现实性,将传主的主观情绪具象化,并且未将这一情绪世俗化为一般意义上骨肉至亲的生离死别,而是以文言诗词表情达意,将“国破”与“母亡”相叠映,与观者达成了更具情感普遍性的共鸣。另一处,则是将叶嘉莹与其授业恩师顾随先生对早年残句“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于不同时期填作《踏莎行》的声画再现,影片此处将银幕分隔为两片画幅,代表顾随先生的男声与代表叶嘉莹先生的女声,以类似二重唱的形式咏吟各自填作《踏莎行》,并在结句之处一并落在“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形成共同和声。这一处理,最终达成了阴阳两隔的师生二人跨越历史阻隔的交相唱和,以两首《踏莎行》的隽永词句,抒发两代诗词大师对世情人生共同的人文关怀,再次打破了个体感受的有限性,将词句中的情怀对接更为广阔的群体情感认同,实乃神来之笔。

  王国维在评价南唐后主李煜词作时写道:“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这一断语用在上述两处影像展示上也颇为肯綮,作为历史洪流中寥若浮萍的个体,叶嘉莹的个人经历与感悟所能够达成的情感共鸣只能是有限的,但影片对叶嘉莹诗词写意造境式的影音再现,突破了个体感悟的拘束,而“担荷”着历史离乱、世情人生中茫茫众生的共同心绪,这也是此片的过人之处。

  当众孤独:传统追求的当下坚守

  作为在艺术院线放映的影片,《掬水月在手》似乎注定与普罗大众无缘,穿插与影片间的访谈,大多是学院派的文学名宿,白先勇、席慕蓉、痖弦等中国台湾知名作家的现身,客观上也令这部讲述古典诗词大师的纪录片抬升了观影门槛。

  实际上,以《唐宋词十七讲》广受普通文艺青年欢迎的叶嘉莹,单就诗词讲述风格而言,本身并非学院派的寻章摘句,其讲谈录的灵动、鲜活是其激发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之读者的重要诱因。然而,经由上文的分析,本片从一开始就拒斥了对叶嘉莹先生个体人生履历的世俗式还原,故而,存在于这一纪录片中的传主叶嘉莹与一系列文学讲演读物中的作者叶嘉莹,呈现出不同的人文内涵。

  影片中一幅幅连篇累牍的文字文本,占据画面中心的同时,也强调了导演对文字本身的崇敬,使得这部沉浸文字自身表意体系的“文学记录片”,在早已进入“读图时代”今天,显现出一丝不合时宜,被责难为“有佳句而无佳章”,甚或“PPT式的记录影像”似也不难想见。

  笔者以为,《掬水月在手》这一崇敬文字表意体系,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影像运动性的执拗作法,或可被读解为对当下浮泛的文化消费倾向的一种不妥协。作为中华经典文化存续于当下之符号的叶嘉莹,其本身的讲演风格与话语取向已不再重要,被神化的叶先生在导演的镜头中,要再次讲述一个有关经典诗词创作与旧派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绚烂神话。影片中的叶嘉莹,以观众大半无法理解的发声形式,陶醉地吟咏着未尽通俗的古典诗词,无疑呈现出一种“当众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也正是影片导演希望借以传达的对于中华诗词传统与知识分子人生信仰最难能可贵的坚守。(赵轩)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京剧《新声》:京剧入川,高唱“新声”

  • 琼瑶余晖:“纯爱梦”的苏醒与国产爱情电影的转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