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安
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学界最大的事件,莫过于阅文集团管理层变更及推出新合约引发的“5.5”断更风波了。表面看来,这是作者、平台、读者的利益和权益之争,是产业资本、网文企业基于市场变化,在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与图谋。但实际上,用户增量下降、消费者内容需求升级、商业模式面临迭代更新等,都意味着中国网络文学到了一个必须改革的瓶颈期。
迄今为止,中国网络文学已过弱冠之季,直奔而立之年。在经历了“青春期困惑”“成长的烦恼”之后,面临的问题其实已经是“成年人的焦虑”了。那么,如何以成熟、负责任的姿态面对现实、面向未来?不妨慢下脚步,进行自我审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思考这三个哲学命题,厘清中国网络文学的血脉、基因、出身、身份、前途等问题,很有必要。
首先,“我是谁”?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起点、回归初心。1998年,被普遍认为是“网络文学元年”。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基于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当时最具规模的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正式亮相,二是痞子蔡网络原创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上线。事实上,华语网络文学的问世,要早于1998年。笼统来说,大体起源于上个世纪的北美,“在时代风云激荡的思国怀乡深情中应运而生”(钱建军语)。文学评论家马季表示,“海外网络文化的领先优势和游离于汉语母体的留学生对中文的依恋,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母语在互联网上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因此说华文网络文学的产生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从文学发生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首先是一种当代移民文学、去国怀乡的羁旅文学;其次,是海外留学生在外语环境中基于对母语热爱的一种“汉语原创写作”。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网络写作与发表的门槛降低,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各种被压抑的创作欲望开始迸发。再后来,在资本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网络文学逐渐演变成一股通俗化商业写作、大众化类型故事的洪流。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推出VIP付费阅读模式,网络文学为市场而写作的基本格局正式确立。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网络文学依然会沿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有望取得更大成就。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再高再远,广大作者都要清楚“我是谁”,线头在哪里攥着。所以,关于中国网络文学的“我是谁”之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支流”“我是汉语原创写作的一部分,我是文学的,也是商业的,我是不断发展的”。一言以蔽之,网络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在网络媒介、通信技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下产生的新生势力,要从文学、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和研判。
其次,“我从哪里来”?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国网络文学快速发展。尽管不乏优秀作品,但以玄幻、仙侠、穿越等类型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套路化、同质化作品,依然占据着较大市场份额。而这,恰恰是网络文学为人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有急功近利的写手,出于利益原因而粗制滥造;另一方面是很多作者缺乏创新精神,缺少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
那么,优秀网络文学究竟从哪里来?笔者认为,不外乎三个源头。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古先民的创世神话、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从诗经、楚辞一脉相承的文学长河,都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二是时代风云、社会变革、现实生活构筑的“人间烟火”。关注现实,反映时代,应当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三是网络世界庞大的信息海洋。网络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信息丰富庞杂,催生了很多亚文化作为文学创作的养分。利用好网络世界里的信息资源,可以有效拓展创作视野。
最后,“我要到哪里去”?网络文学庞大的受动面和影响力,吸引了不少高学历,甚至理工科出身的作者参与进来。例如,《大国重工》的作者齐橙就是一所著名大学的副教授。他们为生存、为用户、为市场,当然也为文学梦想而写作。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身,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网络文学的“星空”,不只是中国文学,还应当延展至世界文学。这个星空里,有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还有但丁、歌德、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广大网络文学作者应该自觉仰望这个星空,向榜样学习,努力提高创作水平。“道德律”则是价值观,比如真善美。网络文学尽管以故事见长,但优秀作品都有着内在的“道”。
作为植根于网络沃野,为广大用户提供泛文娱养料的新型文学品种,中国网络文学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观照现实,讴歌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网络文学插上现实主义的翅膀,必将飞得更高更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专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