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玉玊
2020年夏季日剧《灰姑娘药剂师》(以下简称《灰姑娘》)在延续日本医疗剧的一贯水准的基础上,选择了从药剂师这一视角出发讲述故事,为作品带来了足够的新鲜感。相比于同在医疗系统之中的医生与护士,药剂师常常是受人忽视的群体,而《灰姑娘》恰恰选择了这样一群在医院中工作的驻院药剂师作为主人公,并以充满现场感的方式展现了药剂师的日常工作、大众鲜少了解的药物使用知识,有效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
除在药房按照处方笺配药外,药剂师还需要对病人进行服药指导,对药品出纳进行严格管理,如果发现处方存在问题,则需要与开处方的医生进行商讨,急救药剂师则与急救医、护士在急救的第一线并肩作战。快节奏的叙事凸显了药剂师们繁忙而有意义的工作,将这群往往隐于幕后的英雄推至台前。
服药指导是药剂师直接面对病患的重要工作,也是故事中最能够体现药剂师们精细、繁复、严谨的药剂知识,以及他们的人文情怀和职业理想的场合。有一位年轻母亲因孩子怕苦、不肯服用冲剂类药物,病情迟迟无法好转而非常焦虑。母亲为了让孩子喝药,将药物混合在果汁中,但孩子反而更加抗拒。药剂师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用药指导,在确保小剂量服用对身体无害的前提下,让孩子的母亲实际品尝了该药,以及混合了果汁后的药物,结果母亲发现,与果汁混合后,药物的苦味反而增强了。药剂师提供的正确做法,是与冰激凌配合服药,不仅能掩盖苦味,也不会对药效产生影响。母亲充分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也得到了正确的服药建议。而用冰激凌送药这样的技巧显然不是常规课本上会记录的知识,只能是药剂师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在不断的继续钻研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实际上也体现着整部作品最核心的价值诉求:对病患的痛苦的真正理解与共情。疾病都会给患者带来或大或小的痛苦,都必须被严肃对待。而且疾病所带来的痛苦常常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些痛苦是旁人很难共情的。无法被理解的孤独感加剧了病人的痛苦。就像面对那个生病的孩子,药剂师与母亲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谴责他不肯吃药、不够听话,而是理解他究竟在面对什么,在此基础上与他一起烦恼,陪他跨越困难。
另一个案例或许更容易让屏幕前的女性观众感同身受:新人药剂师相原胡桃为饱受痛经困扰的年轻女性患者做服药指导。这个患者的痛苦不仅仅来自于常年的、难以治愈的严重痛经,还来自于为了治疗痛经而不得不在上班时间随身携带、服用避孕药的尴尬,来自于他人的不理解,来自于那些“不过是痛经而已”的无关痛痒的风凉话,来自于接受男性医生诊疗时的羞于启齿。尽管在别人看来痛经只是个不会死人的小毛病,但对她而言却是严重影响生活的巨大痛苦。她需要的不仅仅是诊疗和药物,还需要理解与陪伴。正是在面对这位病人的过程中,新人药剂师相原胡桃开始理解药剂师存在的意义。
包括医疗剧在内的日本行业剧,有着相当成熟发达的制作模式,产生了《医龙》《半泽直树》等经典的日剧作品。日本行业剧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提供双重的价值反馈系统。一方面是在行业系统内部的专业技能与晋升系统,主人公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可以完成同行难以完成的艰巨专业任务,并在本行业中出人头地,这样的情节总是紧张、刺激又让人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则是行业本身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的发现与确认,主人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心怀职业信仰,切实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他人提供了帮助,同样会为观众带来温暖与感动。《半泽直树》中强调金融行业不应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金钱游戏,而应该成为实体企业的伙伴,帮助有潜力的实体企业向前发展;《恋无止境》中强调医生的职责是治病,而护士的职责是救人,也即通过对患者个体的关注与关怀,帮助、陪伴患者战胜病魔;对于《灰姑娘》而言,药剂师不可替代的意义是守护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出院之后,他们的日常生活还要继续,并且往往要与药物相伴一段时间,而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地服用适合的药物,顺利回归日常生活,就是药剂师的职责。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职业价值感的缺失正在成为日益普遍的都市病。当“打工人”成为一个社会流行梗时,这个名词中展现的社会情绪不仅仅是对工作压力的焦虑,还有工作价值感的丧失——“打工”是按照雇主的要求工作,为了挣钱而工作,而非为了自己而工作,工作变成了一种为维持生活而不得不持续的无意义的消耗。而在各行各业中发现行业价值,确实是行业剧、职场剧应有的社会功用,尽管这种行业价值的挖掘不可能整体性地解决职业价值感缺失的社会问题,却能够给具体的个人提供正向的抚慰,甚至提示观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职业荣誉感。
除了对药剂师日常工作的展现外,《灰姑娘》也着力去传递关于医疗与社会、疾病与死亡的一些有益的理解纬度。作品并没有大而化之地唱高调,宣扬某种绝对正确的职业道德,而是在许许多多具体而复杂的场景中聚焦具体的药剂师个人的抉择与坚持。而作品的人文关怀,就在这些具体的人物抉择之中柔和而坚定地体现出来。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