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晚熟的人》中乡村叙事的时间法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晚熟的人》中乡村叙事的时间法术

来源:2020-12-08 15:5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史静 范楷

  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叙事,通常是由经度和维度构成的。今年8月,莫言的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将乡村叙事的时间法术用到了极致。书里的乡村是在回忆中呈现的,乡村时间和物候联系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时间预叙又让乡村叙事超越了现实性,有了一种超越性。最终,建构了在当下语境中乡村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乡愁的别样风景。

《晚熟的人》中乡村叙事的时间法术

  时间回忆术

  《晚熟的人》中,最强的时间结构相似性在于,故乡是在叙述者“我”的回忆里呈现的。“我”在编织乡土叙事的经纬线时,纬线往往是固定的,就在故乡高密;经线则是不固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每篇小说中故乡的人和事都在回忆中展开。

  在整本小说集中,不时会出现“我经常回忆起”“我记得”“我经常梦到”“那时候”“那时”等一些时间语法结构,而且主要在段落开头出现,从而引出一段故事、几个人物。例如,“我经常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许多年过去了,我还是经常梦到在村头的大柳树下看打铁的情景”等。正如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追忆叙事手法,追忆是一种建构叙事的时间滤镜,有了这层滤镜,更容易将记忆中的现实温情化和复杂化。

  《晚熟的人》里的小说,往往以“那时候”开头。例如,《斗士》中写道,“那时候冬天很冷,夏天很热。那时候夏天的中午,村子里的男人,不论老少,都泡到河里”等。叙述者“我”回到家乡去观察,使每篇小说中的人物有了历史的深度,超越了简单的善与恶,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吊诡性。因为是回忆中的故乡,所以就和现实产生了对比,就使回忆有了历史深度。这种回忆,是通过一以贯之的叙述者“我”来呈现的。“我”曾经在故乡生活,后来离开了故乡,因为各种机缘,又重返故乡,重遇和重提故乡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这种回忆,使得现实的真实性不再具有确定性。例如,在《火把与口哨》中写道,“这是1966年8月份的事,那时候的事,不能以常理论之,如今回想,如同噩梦,但噩梦中似乎也有浪漫与狂欢的成分,甚至还有艺术,这是否是少年的错觉,还真不好说”。另外,在时间的今昔对比中,消解了政治性。昔日的地主孙敬贤最后的婚礼,旁观的人“其实没人去关心这件事的政治意味,大家只是感到很热闹,很荒诞,很好玩”。乡土本身的生活逻辑过于强大,在历史的时间发展中被彰显出来。

  时间物语术

  时间和物候联系,和大地联系,呈现出乡土社会独特的记事和记时方式。时间并不单纯是钟表时间,也和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而形成的,是农耕社会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时间。

  在《晚熟的人》中,莫言就将时间和物候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时间物候似的叙事手法。例如,《左镰》中写道“每年夏天,槐花开的时候,章丘县的铁匠老韩就会带着他的两个徒弟出现我们村里,他们在村头那棵大槐树下卸下车子,支起摊子,垒起炉子,叮叮当当地干起来”。回忆的具体时间是和槐花开这一物候相联系的,也因此是明晰的、具体的、可见的,是被空间化了的。

  再如,“我经常回忆起武功与村里最有力气的王魁打架的那个夏天。那天中午,我与母亲坐在我们院子里那棵杏树下挑拣麦秸草里夹带着的麦穗”,这样的时间物语术让整个回忆有了乡土性的审美。在现代性不可逆转的变迁中,有一种怀旧意识,从而在一个日益广阔和漂泊的世界中,建构起一个在回忆中具有完整性的主体认同。在《晚熟的人》中,《地主的眼神》开篇就提到“去年麦收时,我在老家,看到了老地主孙敬贤的葬礼。现在的麦收,与我记忆中的麦收,已经大不一样。那时候,我们在钟声的催促下,鸡叫头遍时便匆匆起身”,接着“我”用了大量篇幅来讲记忆中的麦收是如何安静祥和。

  风景的发现,永远基于主体对自我内在的发掘。日本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一书中就提到了风景的发现,风景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一个过程,社会和主体性身份通过这个过程形成”。《晚熟的人》聚焦于回忆中的故乡风景,聚焦于返乡人“我”在现实和历史对比中建构出的乡土风景。这些被观照的风景“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的情感、审美、心灵甚至主体结构,最终则涉及人类如何认知和感受自己的生活世界问题”。

  时间预叙术

  莫言在以往的小说中,非常善于运用时间预叙术。所谓时间预叙,是指提前将未来发生的事情叙述出来。小说中,经常出现“许多年以后”“后来”等时间表达方式。其目的,一是展示故事时间的长度,二是建构一种时空交错、故事交错的复杂叙事感。

  在《晚熟的人》中,莫言将这种时间叙述术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例如“许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读到这样的句子,读者就会产生好奇,继而期待之后的故事情节。再如,“许多年后,我认识了一个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的口哨王”“父亲后来告诉我,像武功这样的人,还真是不好对付,惹上了他,一辈子都纠缠不清”“后来我听杨结巴大叔说”等,都是时间预叙术的生动呈现。“后来”的时间,具备了一种不同的视角,从而对之前的故事进行了新的解释。

  “现在想起来,我那时也许是回忆起了蜡烛店的气味,而不是从三婶身上嗅到了这种气味”“写到这里,我真想就此结束,因为接下来的事情,我连回忆的勇气都没有,总是偶尔想到,便立刻回避,但如果我就此结束,显然又对不起听我唠叨了这么久的读者,那我就含悲忍泪讲下去吧”……《火把与口哨》中这段叙事,将“接下来的事情”的悲惨性预先告诉了读者。之所以要含悲忍泪地讲,是为了突出三婶在知道女儿被冤枉之后,去狼窝为女儿复仇,最后死去的故事。故事结尾,狼窝已成了旅游点。村里人希望在三婶的墓地建一个护子娘娘庙。进京找“我”出主意,“我”说:“你们不妨先建个纪念馆,纪念的时间长了,也就成了庙了,也就没人敢拆了。”乡村发展和乡土人的命运、性格,有着自身的逻辑。在此,叙述者“我”用时间预叙术将这种逻辑呈现了出来。

  时间乡愁术

  在《晚熟的人》中,作者频繁地、有意地使用各种时间法术,是为了表现一种浓郁的乡愁。这种乡愁,由故乡的人和历史组成,由一个个具体的物候组成,有时甚至由葱、馒头、炕等一些事物组成,例如“我抓起一段葱,蘸上黄酱,咣当咬了一口,这一下唤醒了我的胃,唤醒了我的豪气,唤醒了我的乡愁”“那家乡土地上生长出的小麦磨粉后蒸出来的大馒头,总是能引发我的乡愁”“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炕其实很小”等。

  1934年,32岁的沈从文因母亲病危而从北平返回湘西,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写道:“这里一切使我感慨之至。一切皆变了,一切皆不同了,真是使我这出门过久的人很难过的事!”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乡愁是重要一维。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一改以往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而是以极度写实的笔触书写了故乡。这个故乡不再是单纯的乌托邦幻境,也不只是国民性象征的渊薮,而是一个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在现实巨变中无比真实和复杂的故乡。这两个故乡,在“我”的各种时间叙事中得以同时呈现,耐人寻味。

  (作者史静系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范楷系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 《食南之徒》:“马伯庸式”小说风格的延续与新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