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武汉日夜》传递中国式爱的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武汉日夜》传递中国式爱的力量

来源:北京日报2021-01-23 09: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袁云儿

  日升日落,生生不息!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今天登陆全国院线。该片由30位摄影师在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坚守武汉的各大医院拍摄而成,影片将镜头对准疫情考验下的普通人,有夜晚睡在车里的医护人员,有想吃开水泡馒头的病人,有接送孕产妇的志愿者,有等待妻子出院的丈夫……影片细节朴实温暖,克制不煽情,传递中国式爱的力量。

  初衷:懂得有爱才能无畏前行

  拍摄素材在先,决定创作纪录电影在后,《武汉日夜》是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过程。

  “从2020年初,我们电影频道做了大量与抗击疫情相关的节目,包括《最美的平凡》《两地书》《战疫故事》《阳台里的武汉》等,这个过程逐步累积起了1000多小时的素材。我们每天看这些素材,每天都被感动着。人能够如此坚韧地活着,也让你重新思考生活。”影片总制片人李玮说。

  总有些事应该被记录,总有些人让你相信希望。谈到影片创作初衷时,李玮表示,《武汉日夜》没有使用一句画外音,没有编写一句台词,真实记录下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平凡的人和家庭,让我们更加懂得有爱才能无畏前行,紧紧拥抱热气腾腾的生活。“《武汉日夜》有泪水,但更多传递给大家的是爱和温暖,是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亲情和陪伴,让心变得坚强温暖。”

  拍摄:用生命记录每一帧画面

  “很多镜头都是流着泪拍完的,我们告诉自己一定要用心把这些记录下来!”为《武汉日夜》拍摄视频素材的这支摄影师队伍被称为“战地摄影连”,这30位并非都是专业的电影摄影师,大部分来自湖北各家媒体,甚至在影片剪辑完成前,导演和摄影团队还“素未谋面”。

  在一线的那些日日夜夜,“战地摄影连”的摄影师既是记录者、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陪伴者。几位摄影师都还清晰记得当初遭遇的几次“惊心动魄”——跟车时意外划破防护服,突发状况出现时来不及做全保护措施的跟拍……摄影师唐小洲回忆,第一次换防护服时,他紧张得可以听见自己的心跳。“战地摄影连”的其他成员也坦言,自己前往病区和ICU前想过很多,有顾虑,有害怕,但真正进入一线,一切的担忧又都被抛在了脑后。

  摄影师陈亮在拍摄的三个月里跑了1万7千公里,每天开着车在武汉三镇转,寻找线索,一个人干掉了好几箱红牛,饿了就吃点面包、泡面,以至于患上胃溃疡。但他说,当时家里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为他能够到一线参加拍摄而骄傲。

  拍摄期间,医生和患者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让摄影师陈卓格外感动,他说大家经常是一边哭一边拍。“镜头中,一位患者孟大爷跟医生和护士说,你们是‘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人’。医生却回复道,患者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跟病毒战斗,我们只是过来帮他们打仗的援军。”导演曹金玲记得,一位患者的亲属曾跟她说过,摄影师的镜头让他得以用另一种方式待在妻子身边,将无法与亲人说的话一一倾诉,这些于逆境中传递的力量,已远远超过了记录本身。

  看过三遍《武汉日夜》剪辑版的现场导演谭海燕动情地说:“《武汉日夜》是我们这么多人的心血之作,观众可以看到我们武汉人是怎么从灾难中熬过来、挺过来的,这些不可以忘记。”

  好评:搭建充满希望的心灵方舱

  《武汉日夜》用电影化的视听语言,通过平凡人的故事,表达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主题,也讴歌了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市。武汉的日日夜夜,也是中国人的日日夜夜。

  影片日前点映时,获得如潮好评。《武汉日夜》打动观众的已非简单的泪奔,致敬英雄、向阳而生、无畏前行成了这部电影在网络上最热门的关联词。

  在主持人康辉眼中,《武汉日夜》会成为很多人的收藏,“电影没有过多的渲染,而是以一种极其克制的情绪和手法,记录下那段难忘的日子。而正是这种克制,让内心的力量更加澎湃。”白岩松说,经历过这些特殊的日子,有些人可能不忍再看这些瞬间,“但我觉得,恰恰是在此时看这部纪录电影,才能更多更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爱的价值,《武汉日夜》会鼓励我们每个人继续前行。”

  《武汉日夜》不仅带观众直击抗疫现场的生死瞬间,更传递出大爱与希望。一位观众观影后评论:“生活是如此残酷,可我们却又这么热爱。电影没有一直沉浸在悲痛中,痛苦之后,我们无比欣喜地迎来了很多新生命,也看到了新希望。”(袁云儿)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