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创业史》到《山海情》:土地史诗的延续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创业史》到《山海情》:土地史诗的延续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01-29 09: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祥

  扶贫剧《山海情》在2021年开年悄然出圈,似是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剧作描述了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东西部扶贫协作下福建援建闽宁镇的过程,将史诗风格与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相融合,在孔笙粗犷而富有诗意的镜头下,产生了雄浑苍劲、沉郁绵长的化学反应,在温情现实主义招展的大旗下,绽放出夺目的光芒。该剧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以巨大的勇气去回溯历史,以史诗手法再现了那段遍布荆棘又震撼人心的扶贫过程。

  “史诗”

  纵览去年以来的扶贫剧,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表现当下时空的扶贫实践,优点在于减少了与观众的情感隔阂,容易产生代入感,如《绿水青山带笑颜》《我的金山银山》《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对于脱贫攻坚的历程只有当代叙事,就必然缺乏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历史逻辑的构建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

  《山海情》将故事的叙事原点一下子拉回到30年前的1991年,镜头伴随着西北黄土高原粗粝的景观进入历史时空,画外音的讲述恢复了传统说书人的叙事风格,年代感、史诗感一并呈现。随着剧情的展开,1996年向福建劳务输出并种植双孢菇,2001年花儿歌唱大赛,2004年的整村迁移,从西海固的涌泉村到黄河戈壁滩上的金滩村,从西北黄土高原双孢菇种植到厦门现代化的流水线车间,这部剧呈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鲜明的时代特色,愚公移山式的民族精神……这是以往的扶贫剧难以企及的。

  我们从来不缺乏史诗的实践,却缺少创作史诗的雄心,重要的原因在于史诗难写。史诗要有悲壮的英雄牺牲,超越性的历史观,壮阔的社会风貌和丰富的人物森林。当年柳青写《创业史》,在陕西长安县后皇甫村蹲点6年。某种程度上,《山海情》就是一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业史”,年轻干部马得福带领涌泉村村民从“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西海固,迁徙到200多公里外黄河戈壁滩,如同《奥德赛》般的漫游,从无到有,筚路蓝缕,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重新创业,从地下的土窝子到土坯房、土砖房最后到楼房,从只想等着国家救济到主动依靠双手致富,最终从涌泉村整体搬迁……这一历程和《创业史》里梁生宝带领村民在下堡村蛤蟆滩上建立互助组搞合作化,取代原来的权威核心郭振山,何其相像也!中国土地叙事史诗在这里得以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山海情》只有短短一年的创作时间,2020年还遭遇了疫情冲击,但孔笙团队以一贯的工匠精神在戈壁滩上重建吊庄村,高度还原了农村风貌,创作者与当时的历史情景发生交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业”,所以他的镜头才会如此生动,如此有情。

  “土”视角

  史诗叙事最重要的是把叙事的根系扎稳。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山海情》就觉得“土”,无论是人物的语言、着装、行为,都土得掉渣,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作品对真实生活的成功还原。从更深层的原因看,是因为这种“土”反映了创作者本土化的视角,即强调“在乡者”的意识,凸显在场感。

  当下扶贫剧在叙事模式上存在同质化问题,如基本都是采用外来者的视角,即以组织上派来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主,本地村民处于一种被拯救的地位,相对愚昧和落后,有时候甚至成为戏剧冲突中的反面角色,实际就是因为创作者没有解决好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视角转换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创作者大多没有深入农村,没有农村生活经验,而是以城市思维来书写农村,这必然会将农村人写得模式化,甚至有丑化之嫌,如《遍地书香》里的李化边、王可靠,《最美的乡村》里的那文斌。

  《山海情》始终以本地干部马得福的视角代入,以他串联起了整个史诗叙事,他面对过坚守道德的“独木桥”还是出卖灵魂走“高速路”的艰难抉择,在当上代理镇长后也会有些官僚作风,这是对人物的真实刻画。对于陈金山、凌一农等扶贫干部,剧作也没有刻意拔高,扶贫主任张树成甚至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马喊水、李大有等农民形象,虽有狡黠执拗之处,但始终是以平等的角度完成塑造的,是当下扶贫剧中最接近真实农民的艺术形象。相比之下,以白麦苗为代表的前往福建的务工者与城市工厂生活,就比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外来妹》里的表现力要弱一些,这也是因为离开了原有土地的缘故。

  实际上,回望中国当代文艺创作,不论是《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样的文学作品,还是《老井》《野山》《篱笆·女人和狗》《乡音》这样的影视作品,土地叙事最能触摸农耕文明内核,最能反映中国传统的文化本质,所以才最具生命力。

  现实主义

  《山海情》能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坚实的现实主义态度。扶贫剧最核心的是展示主人公如何带领村民破解扶贫中的难题并获得成功,而当下不少扶贫剧就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深不透,往往以人和人之间的矛盾替代扶贫的苦难,而忽视了自然环境、普遍心理、体制机制等更加顽固的因素所带来的困难。

  《山海情》的特点就是真实得如黄土地上凛冽的山风般透骨,开篇就出现了李大有吃掉了扶贫珍珠鸡,光棍三兄弟没有裤子穿只能躺在床上的惊心现状。马得福从最初动员村民迁徙到吊庄就苦难重重,反复动员只有59户人,离供电所供电要求的60户始终差一户;等好不容易安置下来,生计又成了问题,移民要靠扒火车上的化肥为生;吊庄农民因为没钱买水,地里的麦子差点旱死,差点和供水站工作人员打起来;在种植双孢菇上也一波三折,好不容易种出来却因为市场饱和价格滞销,差点全部烂在大棚;最后的涌泉村整村搬迁甚至差点闹出人命……扶贫就是一个难题接着一个难题,如果不能真实客观展示扶贫的苦难过程,而是以戏谑的方式简化、喜剧化,实际上也是某种历史的虚无,《山海情》坚守现实主义,就是对浮于表面的创作的纠偏,是主旋律电视剧创作的进步。

  《山海情》的出现,标志着主旋律电视剧创作走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原来的主题高于影像阶段到主题入于乃至化于影像阶段,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出发,以主流价值为基底,回归现实主义最本质的创作原则,突出电视剧讲述故事的本体特性,强化共情力、感染力,终至散发出不俗的艺术魅力。(胡祥)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