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浩荡民族史诗赓续家国情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以浩荡民族史诗赓续家国情怀

来源:文汇报2021-02-03 10: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宁

  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之前,围绕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创作中曾陆续涌现出《上甘岭》《英雄儿女》《战地之星》《神龙车队》《金刚川》等代表性作品,电视剧方面则仅有《三八线》《战火熔炉》等寥寥几部。《跨过鸭绿江》的开拓之处在于,它借助电视剧的体量优势,成为首部全景式、系统化呈现抗美援朝历史的影视作品。自1987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表现我国历史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影视剧已经成为主旋律创作中的荦荦大端。近年来,从电视剧《大江大河》《山海情》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红海行动》,这些“新主流影视剧”自觉追求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寻求与时共进的话语表述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跨过鸭绿江》体现出了主旋律创作的新突破,也呈现出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

  史诗品格:追求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融合

  就影像风格而言,《跨过鸭绿江》的引人瞩目之处在于其显著的史诗性。该剧全方位地呈现了抗美援朝纷繁壮阔的历史,塑造了多侧面的英雄群像,构成了一部浩荡不已的民族史诗。

  这种史诗品格首先体现在叙事结构的立体宏阔,尤其是空间与人物的多维度建构上。《跨过鸭绿江》的镜头游走于国际与国内、前线与后方之间,营造起了三重空间:后方高层空间、前线指挥空间与前线战斗空间。故事情节在三重时空中反复穿梭,将错综复杂的多国博弈与险象环生的前沿战事相交织,一个富有纵深感的鲜活历史现场便在多线平行叙事中跃然而出。如此一来,战争发生的根源、战争局势是如何被国际风云所左右的、不同阶段的战略与战术是如何被制定的等问题便被娓娓道出。与此同时,类似高层召开政治局会议、彭德怀只身会晤金日成、停战谈判的反复拉锯等段落又以解密历史内幕的方式带给观众以强烈快感。

  《跨过鸭绿江》的人物塑造同样也是多维度的。整体上看,该剧塑造了后方高层、前线指挥官与前线战士三重人物形象,且较好地刻画出了不同人物迥然各异的性格。毛泽东的运筹帷幄、彭德怀的直率果断、麦克阿瑟的刚愎自负、李奇微的老谋深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影片塑造了梁兴初、毛岸英、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冰雕连”等形形色色的将士形象,共同构筑起了抗美援朝的英雄群像。创作者还有意变换手法,以凸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色。例如,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出场便颇有新意。剧中,在后方高层选定主持停战谈判的人选以及前方指挥部认可这一人选的片段中,剧中人物在知晓结果的情况下有意隐瞒观众,营造了一种“他是谁”的悬念。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也在有意无意中符合了李克农长期领导隐蔽战线的神秘身份。待到出场后,观众才知他不仅抱病出征,还看到他面对父亲的离世只能异国遥祭,种种刻画令这一人物更具感染力。

  《跨过鸭绿江》的史诗品格其次还体现在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的融合上。在历史书写中,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是充满对立紧张的两种叙述方式。前者追求的是整体的、普遍的、抽象的历史叙述,后者追求的是微观的、个人的、具体的历史叙述。史诗作为一种典型的宏大叙事,是建构历史意识与国族认同的有力形式。这也是为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流露着强烈的史诗化冲动,涌现出诸如《巍巍昆仑》《开天辟地》《大决战》系列、《大进军》系列等作品。新世纪以来,着重展现个人化经验的个体叙事日渐上扬,主旋律创作呈现出越来越平民化、微观化的局面。从《我和我的祖国》的片段式叙事到《决胜时刻》的散文化叙事,都可以看到这一显著变化。就此而言,《跨过鸭绿江》可谓一次史诗叙事的复归。不过,它是在吸取以往史诗叙事经验的同时,顺应当下主旋律创作的日常化趋势,努力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融合。创作者不仅注重国际形势与战争场面的渲染,也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画。例如,彭德怀在决定是否受命出征的前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无奈之下,他便将被褥铺在地板上睡下。这一细节看似闲笔,实际上很巧妙生动地展现出了人物彼时彼刻千钧重负下的心理焦虑状态。

  虚实交织: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之间

  除了宏观与微观的交融之外,《跨过鸭绿江》无法回避的另一个问题便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能否抵达历史真实、历史应该如何重述等问题向来是历史题材作品的争议焦点。对此,《跨过鸭绿江》的做法是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努力做到以史为凭、有据可依,同时大胆地展开虚构与想象。

  一方面,对于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创作者虚构了大量的细节。以毛泽东、杜鲁门、斯大林的出场为例:毛泽东与厨师交流湘味鱼的味道,杜鲁门俯身在地上找纽扣,斯大林则专心研究堵塞的烟斗。这些细节的加入让人物形象顿时鲜活起来。再例如,剧中还有意加入了毛泽东、彭德怀等人与家人温馨互动的日常生活场景。这些场景的增添,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敏感与脆弱,让人物形象更加可亲可近。尤其是对于毛泽东、毛岸英父子关系的描画,更体现出民族传统中历久弥新、绵延深厚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该剧在艺术虚构方面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塑造了侦察员郑锐、狙击手陆乘风、运输员马金虎等几位普通战士形象。创作者对于郑锐与母亲、妹妹的家庭生活的描画,意在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彰显家国同构、舍家为国的民族心理。同时,这几位角色的战地生活和情感经历,为影片增加了难得的轻快色彩,有效拉近了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这些虚构人物一方面弥补了历史人物被种种因素所局限的塑造空间,另一方面也作为一种象征,指代着那些数量上为庞大、但被宏大历史叙事所遮蔽的无名者。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跨过鸭绿江》的艺术虚构之所以较为成功,在于它没有凭空捏造、反客为主。无论是细节还是人物的虚构都是按照人物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的发展逻辑而展开的,它服务于想象性真实的建构,并通过想象性的艺术真实尝试去叩访历史真实。去掉这些部分丝毫无损这段历史的呈现,增加这些部分则又能显著提升历史书写的丰富度和情感温度。

  总体性叙事:重塑日趋薄弱的历史意识

  需要我们进一步追问的是,《跨过鸭绿江》在当下重返看似过时的宏大叙事,有何意义?《跨过鸭绿江》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表现出强烈的普及历史的冲动。创作者用大量的史料和充分的细节重述了一段逻辑缜密、脉络清晰、主题鲜明的整体性历史。剧中人物还充当起“历史导游”的角色,不厌其烦地以浅显的话语向观众讲解和分析彼时的国内外形势与战争走向。这种总体性叙事的路径,显然与当下许多主旋律作品有所不同。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就采取了另一种片段式、集锦式的方式。影片截取了几个代表性历史瞬间,拼接与综合为新中国70年的历史进程。这显然是一种历史的提喻法,从某个部分或切口入手去展开对历史整体的想象,类似《金刚川》《我和我的家乡》等作品也是如此。这样的创作路径,可以专注于微观的、局部的历史,但也容易只见树木,遮蔽了历史的总体样貌,从而阻碍了对历史本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应当看到的是,我们所身处的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抵抗宏大叙事、消解权威的社会。尤其是随着虚拟化、网络化生存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历史意识正日趋淡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人类对于历史的认知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片面化,缺乏总体性的历史思维,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到文化传统的赓续与国族认同的建构。就此而言,《跨过鸭绿江》的真正意义或许正在于用整体性历史的书写去召唤和重建日渐匮乏的历史意识。透过这种总体性叙事,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民族的来路,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为何当年一个百废待兴、内外交困的国家要卷入一场看似以卵击石的较量,为何无数青年会自愿远赴异国,用血与泪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无尽悲壮。

  (作者为文艺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相关链接

  《跨过鸭绿江》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成功塑造众多英雄群像,诠释了志愿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广大志愿军指战员一把炒面一把雪、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换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模范层出不穷,涌现出30余万名人民功臣、英雄模范、近6000个英雄群体,其中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击孔、为部队前进打开胜利通路的黄继光,为了保证部队阵前潜伏成功放弃自救的邱少云,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

  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文登里、上甘岭等一个个以往名不见经传的朝鲜地名之所以名扬天下,就是因为在那里有志愿军指战员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在那里有志愿军留下的英雄故事。《跨过鸭绿江》成功地塑造了志愿军英雄和英雄群体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志愿军英雄和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给观众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经久难忘的历史瞬间,以电视艺术形式诠释了志愿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对全国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志刚

问答式讲史,释放抗美援朝丰厚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价值

  问答式讲史方式是该剧不同于一般重大革命战争题材电视剧的独特讲史方式:主要不在于集中描写抗美援朝战争场面的精彩和激烈本身,而在于向年轻观众“科普”式地叙述抗美援朝战争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性地回答观众可能关心的重大革命战争史问题。例如:当年这场战争为什么要打?它的具体持续过程怎样?它打出了什么结果?今天应当怎样回头估价它的历史意义?观众如果带着这些疑问去观看,想必会有来自历史剧的诸多收获。

  该剧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新鲜感,原因应当有多种,其中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运用以今视昔的回叙法重新讲述那场战争,特别凸显其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性价值,从而呈现出浓厚的历史反思意蕴。二是力求历史真实和想象真实之间的交融,凡是真实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知名英烈等都尽量如实叙述,例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毛岸英等的重要言行都与史实基本一致,甚至逐一引证可信的文献资料;而对于虚构的平凡人物以及历史人物的具体言行细节,则采取虚拟叙述的方式,按照历史逻辑去适当虚构或想象,在历史真实的基点上展现审美艺术表现力,从而达成历史剧特有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美学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

我们应该站着来看这部戏,表达我们对志愿军先烈的敬意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史实之作、良心之作、激情之作,也是一部功夫之作。我们应该站着来看这部戏,因为它紧张的剧情、肃穆的感觉、真实的艺术效果,只有站着看才能全神贯注,表达我们对志愿军先烈的敬意。我用“四个高”——高效、高质、高能、高级形容《跨过鸭绿江》。以高级为例,《跨过鸭绿江》表现的是强者的对决,这部戏不仅写清楚了我们从领袖到将帅到前线士兵怎么和敌人对决,也写出了美军也不是无能的。只有敌人强大了,把敌人写强大了,我们还能战胜他,才能证明我们也是强大的。

  ——原总政艺术局局长、文艺评论家汪守德

这是一部鸟瞰式的铁血长剧,一部全景式的英雄史诗

  这两天,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随着四十集长剧《跨过鸭绿江》而波澜起伏着。我是在网上一口气将它看完的。它让我欲罢不能。人类为什么要有战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为什么总是能够浴火重生?从1840年以来,只有别人打上门,哪有我们打出去?中国人近代100多年的屈辱,为何得以终结?新中国立国之初,就要抗美援朝,与第一强国开战,需要怎样的勇气和魄力?这种决策的艰难是一种怎样的“豪赌”?中国为什么有这样英雄的人民和战士?中国为什么会有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人间奇迹?意志的力量为什么能够战胜钢铁的力量?……

  这部长剧激发了我们的好奇,这部史诗也给了我们答案。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知名文艺评论家刘旭东

  网友热评

  良心剧!几乎集集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无论是党中央坚定的决策,还是指挥部坚决的部署,再到战士们用生命去执行!每一帧都是在为我们讲述抗美援朝精神!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多少战士把鲜血和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后人能在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度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异国他乡诠释着对中华大地以及中华民族的热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我们现今幸福的生活!

  历史战争剧就是要这样拍,告诉人们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在战场上没有神,一发子弹带走的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发炮弹可能就是几位志愿军战士的性命!看着志愿军战士拿着雷管向敌方坦克冲去,抱着炸药包和几个敌军同归于尽……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一寸寸土地!用生命去捍卫人民的幸福!

  ——豆瓣网友“清新小毛衣”

  历史不该被遗忘,应该留存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抗美援朝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每一个可爱的战士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都让我感慨真正的和平有多么来之不易,更让我惊叹和深深敬佩。

  看到祖国日益强盛,看到每一次的飞跃,激动和自豪总是禁不住油然而生,每每为此热泪盈眶。没有那些可爱的战士,就没有现在的人民,现在的祖国!

  ——微博网友 “二楼菜园的大白菜”

  原文标题:40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浩荡民族史诗赓续家国情怀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