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徐悲鸿画的这头牛,为何能拍出天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徐悲鸿画的这头牛,为何能拍出天价

来源:解放日报2021-02-12 09:5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子曰

  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并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被授予“加强国际和平”金质奖章。徐悲鸿闻讯欣喜万分,抱病为郭沫若绘制了一幅长2.5米、宽1.5米的宏幅巨制——《九州无事乐耕耘》。

  作品的款识表明了徐悲鸿的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著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作品一方面是徐悲鸿对郭沫若获此殊荣的庆贺,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和平的渴望。徐悲鸿把时政题材寓于其中,可谓其晚年代表作。作品完成后,他便立刻送给了郭沫若,此后曾藏于郭沫若纪念馆,后流入民间。

  1996年,中国嘉德春拍中,此画以192.5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美术专题拍卖的最高价。2011年,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中,此画以2.668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当时徐悲鸿作品的价格纪录。

  《九州无事乐耕耘》这种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画家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

  画面右侧是一棵用重墨画出的树干粗壮的柳树,其树杈呈“V”字形向上生长。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寓意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画面只截取了柳树的局部,将画面分割成三部分,造成空间分布的丰富性。同时,柳树与人、牛又基本上是垂直的,这就使整体构图虽简单,但在稳定中富于变化,变化中趋向稳定,拓展了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力。

  画中的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耗尽全部力气驱牛犁地,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均在锄地,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

  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徐悲鸿在作品里表达出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

  牛象征着勤奋踏实,犁和锄象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画中的耕牛瘦骨嶙峋,与徐悲鸿画的其他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笔致精确,每笔的浓淡和干湿皆表现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

  《九州无事乐耕耘》将西画中的造型方法和中国画的笔墨相结合,既有准确生动的造型,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是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虽然整个画面并不张扬,但却有一种沉稳雄健的视觉效果和意高韵亢的自信格调。

  徐悲鸿出身贫寒,对农民的生活是有切身感受的。其法国老师达仰也是一位善于描绘农民的画家,因此,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

  画中的牛同样源于其乡土情结。徐悲鸿的童年比较清苦,家里有几亩瓜田,却无耕牛。他平时帮助有牛的邻居放牛,耕作时便可借牛一用,“耕牛牧歌”便成为其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中,他也多次借牧牛图来表达对平静生活的憧憬,呈现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味,涵容大自然内在的生命律动。

  时至今日,这幅作品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摘自“文史博览”)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