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历史人物画:凝聚文化精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历史人物画:凝聚文化精神

来源:人民日报2021-03-21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 木

  丰富的文字和图像,共同承载着历史。其中,作为中国图像史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绘画,尤其是历史人物画,不仅生动表现历史,更凝聚文化精神,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创新样式、丰富内涵。

蒋兆和中国画《杜甫》

靳尚谊油画《八大山人》

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士》

冯远中国画《屈原与楚辞》

  丰富多元的形象谱系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门类。其中,人物画是成熟最早的画科,有着丰厚的历史内涵、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中华文明长河中的历史人物,是历朝历代人物画表现的主体,其形象在中国绘画史上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像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让人们在欣赏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和生活情景的同时,了解到一些变化——从单纯注重人的内在品德,转向对人的风神仪表的关注,绘画开始表现女性美,历史人物画也具有了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洛神赋图》依托文学名篇展开想象和创造,陈思王曹植形象尽显魏晋风度,诗意盎然的艺术表达,标志着人物画由此进入审美新境。像孔子、老子等历史人物,在汉壁画、唐宋绘画中都是常见人物形象。传为唐代吴道子所作的《先师孔子行教像》中,孔子雍容大度、谦卑有礼,透出圣人智慧;宋代马远《孔子像》中,孔子身着长袍,拱手而立,沉静肃穆……整体来看,早期历史人物画便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还重在塑造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等画论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传统。

  随着社会演进与艺术发展,历史人物画题材逐渐拓宽,从以描绘历史故事为主,转向历史故事、高士仕女、民风民俗等多种题材创作齐头并进。历史故事题材作品,以历史事件或文学故事为主,如宋代李唐《采薇图》,描绘了商末伯夷、叔齐宁肯饿死山中,也不食周粟的故事,简劲爽利的用笔,生动刻画出人物刚正的性格;金代张瑀《文姬归汉图》,以错落、疏密有致的人物安排,表现塞外朔风凛冽的环境,真切描绘了文姬长途跋涉的情景;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则描绘了三国时期关羽水淹七军、活捉敌将庞德的故事。高士仕女题材作品,主要描绘文人雅士及女性形象,如明代马轼、李在、夏芷创作的《归去来兮图》,还原了陶渊明超逸洒脱的精神世界。之后,高士图、仕女画发展成独立的绘画题材,丰富了人物画表现形式,充实了人物画精神内涵。风俗画以描绘和记录社会生活、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成熟较晚,从人物画角度看,具有代表性的有宋代苏汉臣《货郎图》等。

  这些历史人物画,或取材于典籍掌故,或源于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或出自文学作品,均被赋予时代审美、文化精神和艺术家的个体思考,不仅展现出人物的风神气度,也使不同类型的人物画各显所长,一同构成传统人物画丰富多元的形象谱系,实现文学与艺术、理想与现实的互融共进。

  一脉相承的艺术创造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历史人物画莫不如是。

  早期历史人物画多“以形写神”,形成以线造型、突出人物、虚化背景等特有的表现手法。之后,历史人物画创作被注入一些理想化的要求,强化了贯穿历史人物画创作的“成教化,助人伦”之社会功能。

  在技法上,早期历史人物画也为后世留下创作范式。用线方面,中国画“描法古今一十八等”,被广泛用于历史人物画创作。“十八描”以精妙表现物象和传达美感为根本,各具特色。其中,秀劲的“高古游丝描”最受推崇,被视为中国画线描艺术的精髓,代代传承。至盛唐,吴道子在继承“高古游丝描”的基础上,创“兰叶描”,用笔顿挫有致、笔力雄健、气势如虹,世誉“吴带当风”,线描艺术从此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严谨的工笔、潇洒的写意、素朴的白描等,在历史人物画创作中相辅相成,以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营造鲜活的历史情境。

  古代历史人物画蕴涵的中华美学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后世艺术家的创作。傅抱石笔下的屈原像,便参照了明代陈洪绶《屈子行吟图》中屈原那卓荦不群、遗世独立的悲愤神貌;他的湘夫人画像,也是由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洛神的形象转化而来,但传统的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与他自创的破笔散锋等多种笔法融为一体,古雅又不失现代浪漫气息。又如,明代杜堇《题竹图》中的苏东坡,是张大千所画古意盎然之东坡的原型。电视剧《红楼梦》挑选林黛玉的扮演者时,剧组也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清代改琦《红楼梦图咏》中林黛玉的形象。古人与今人创作的历史人物画,人物的精神气韵一脉相承,都带有历史气息,但又因融入了作者新的艺术创造,彰显鲜明的时代风格和艺术个性。

  熔古铸今的创新发展

  进入20世纪,历史人物画再绽异彩,写实风格盛行并成为主流。

  在中国画领域,诞生了蒋兆和《杜甫》等一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探索了新的艺术形式,其所蕴含的精神和理想,更体现了美术工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现实思考。在油画、雕塑、版画等领域,创作者充分发挥材料优长,不断融入中华美学精神,创作了一系列民族风格浓郁的历史人物画。如徐悲鸿油画《田横五百士》,在日寇横行中华大地时,以秦朝末年起义领袖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景,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朱乃正油画《国魂——屈原颂》,着眼“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的场景描绘,展开精神刻画。画面中,光雾朦胧,屈原的形象在汨罗江落日余晖的辉映下,呈升腾之势,表达着对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赞颂。同为经典之作的靳尚谊油画《八大山人》,色彩含蓄淡雅,构图上采用中国画常用的留白手法。身着一袭淡青色长袍、头梳发髻的主人公,独坐在河岸边静思。无论是主人公长袍的衣褶,还是其身后蜿蜒的河岸,作者均借鉴了中国画的手法,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中国画笔墨、东方审美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画意境的油画新风格。

  21世纪以来,伴随国家组织实施多个大型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史人物画创作再次掀起高潮。如何立足中国艺术传统,用中国艺术思维和语言进行新时代的历史人物画创造,成为美术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作为中华文明长卷式的展现,于2016年底完成评审验收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汇集国内老中青三代优秀美术工作者,146件(套)作品标记了中国美术在历史题材创作上的新高度。不少作品在历史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形式创新和精神境界开拓上取得新突破。

  冯远中国画《屈原与楚辞》,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将历史现实中的屈原和文学作品中的屈原结合起来,着重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以及《离骚》百转千回、瑰玮富丽的浪漫主义风格;吴为山雕塑《老子与〈道德经〉》,将传统写意精神融入创作,通过形体塑造,巧妙展现出老子的“虚怀若谷”……

  作为时代视域中的历史叙事,历史人物画创作在今天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还体现在精神刻画与价值呈现中。未来,它们将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为中国艺术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 责编:张义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