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网络贺岁电影的冷思考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1-03-23 10: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原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教授 雷军

  在贺岁档电影《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上座率节节攀升,2021年院线电影迎来强势反弹时,网络电影却显得有些过于寂静。

  2020年春节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院线电影转投网络,带动了网络电影的小高潮,2020年有79部网络电影收入超千万,一度让人们相信“网络电影的春天”到来了。但2021年春节,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的票房形势发生反转,网络的叫卖和促销没有阻挡观众奔向影院的脚步。自然网络不能迷信抱住网络就能取暖的神话,主动划清与院线电影的界线,包括技术、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辨识观众热衷电影的目的是什么,消费的又是什么;网络与电影的联手到底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艺术景观。

  就消费行为而言,观影在现代社会既是外张性的物质消费,又是对个人主体存在的私人性捍卫,它所附加的符号就是现代读频的趣味性和艺术精神的审判与自省。当消费社会形塑的物质生活日益消耗情感的敏锐性和思考独立性时,当技术不断弱化主体存在时,人对生活更有一种反向渴望。电影——工业技术与原始情愫结合的魔法石,充当了这种渴望的替代品。漆黑的小剧场沉浸人的心灵,粉色的荧幕带领人穿越现实,在眼花缭乱的影像中寻找印象的重叠,影院成了人在世俗环境下浮动的理想圣殿和摆脱焦虑的栖息之地,小憩之时咏唱牧歌,跳上碧空云中漫步。

  从人主体性的解放而言,院线电影提供的想象空间比网络电影更具实体感和救赎意义。影院作为社会与家庭压力的中转站,更适应转移现实的不安和疲惫,更适合人们“吃瓜”。“文化不仅仅是智性和想象力的作品,从根本上说文化还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活方式。”选择院线电影,反映了大众对文化生活的选择方式,在对技术日益依赖的今天,人们迫切的是智慧生活,不是简单的智能生活。网络电影的观赏优势在于观看的自主、评价的直接介入,电影荧幕的“破壁”带来“弹幕”式的欣赏狂热,释放有趣的灵魂,观众由此获取自由批评的话语权,精神获取更多释放。但当喧嚣、冲动和嘻哈的评议喷涌而出集结成厚厚的弹幕墙时,观影还能触及艺术的真谛,感召自己的灵魂吗?与艺术的对话是为了夯实介入现实的能力和巩固社会信仰,破壁式的观影可以陷入自娱和思考的慵懒,这不是修复情感,可能加剧内伤。因此,技术不应是卖点,直面电影和观众的品位才能在网络流量中站住脚跟。

  电影被认可最终靠的是内容,网络剧近年来发展势头赶超电视剧,正是质优于量的结果。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在创作上处于同一起跑线,精品是致胜的利器。2021年宋小宝、王宝强、赵文卓分别领衔主演的网络电影《发财日记》《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反击》在豆瓣网的评分为6.0、4.5、5.1,这与《你好,李焕英》8.1分有一定的差距,比《唐人街探案3》的6.1分也低了些。网络电影在羡慕院线电影的“亿”级收入时,要看到自己创作的不足。虽然网络电影不乏《我的喜马拉雅》《树上有个好地方》这样的佳作,但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2020年票房过千万的70部影片,豆瓣网的评分超过九成都低于及格线,绝大多数都徘徊在4~5分左右。

  纵观近年来口碑较好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地久天长》《你好,李焕英》,都走了平民化现实主义路线,带着对艺术的敬畏和精神消费的纯粹,讲述凡人生存的困境和精神的超越,不以怪力乱神博取眼球。为此,网络电影的发展,先要破除“网”的工业化功利化视角,不以类型化的虚幻创作阻断现实,不以游戏的姿态撩拨观赏的严肃,不以技术优势替代艺术的关怀,恰恰要修补人与技术的裂隙,治愈因技术侵蚀而失去的道德和情感记忆,抗拒人感知力和判断力丧失的风险,塑造健全的人类形象,完善人主体的建构。在网络世界的旅行中,人总希望自己是舵手。

  电影播放技术的区别不是艺术分野的依据,怀揣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是电影创作的共同选择。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作为一种“外移的过程”,就是运用生命以外的方式寻求生命。发挥技术对电影创作想象的传导、撬动作用,为电影发展赋能赋值,既要优化观影的“软”环境,还要给人文化意义的输送。技术和艺术的齐飞方能创造网络电影发展的新生态。(雷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