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什么种族偏见根深蒂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为什么种族偏见根深蒂固?

来源:京报网2021-04-26 15: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朱 枫

  2021年3月21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议会批准了一项价值1.75亿人民币的民事和解协议,与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家人就2020年警方执法手段不当导致弗洛伊德死亡的案件达成和解。

  至此,这起“美国警察跪杀黑人案”终于告一段落,但弗洛伊德惨死的情节依然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不难看出,种族歧视的偏见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蔓延,甚至还在不断发酵。

  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许会觉得种族歧视是一件相当遥远的事,无法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黑人在美国所经历的无孔不入的歧视和偏见。但是当新冠疫情来袭,华人和新冠病毒被联系在一起,造成了美国各地针对亚裔面孔的仇恨暴力袭击时,我们还会觉得自己离种族歧视很远吗?

  在美国,黑人被认为与犯罪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人们在公众场所遇到黑人时,会条件反射式地与黑人保持距离、保持警惕。黑人在警察眼中甚至就是犯罪嫌疑人、社会秩序的扰乱者、危害社会公德的破坏者,即使这个黑人只是一个平民,警察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轻而易举地将黑人“就地正法”。

  如此恐怖的社会环境,给广大黑人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这一点从他们对警察战战兢兢的心态里可见一斑。在黑人的眼中,警察不再是除暴安良、维护一方治安的保护者,而是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强暴的施暴者,黑人们害怕与警察交锋。因为在种族歧视的社会氛围中,伴随着不断上演的黑人被警察击毙的事件,每一次与警察的接触,对黑人来说都是一次命悬一线的考验。这也意味着,黑人在美国社会中一旦遇到危险可能很难去依赖警察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反而警察成为威胁黑人安全的最大因素。

  在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人人平等”成为众人认同的基本底线的时代,很难想象种族歧视依然势头强劲,并在每个黑人的心里埋下身份的危机。“他们感到自己被遗弃、被贬低、被妖魔化。”

  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回溯历史,黑人被认为具有天然的“低劣感”,他们在欧美奴隶贸易中,被奴役和妖魔化,甚至有科学家著书立说来佐证黑人是“人类最低等级”,他们夸大黑人头骨的结构,将黑人与黑猩猩画上等号。总而言之,所有的话语都在论证黑人种群在生物起源上就比其他种族更为低劣。

  文化解读塑造了黑人的刻板印象,将他们彻底限制在了正常人类的圈子之外。而这样的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塑造一代又一代人有关于黑人的认知。即使人们根本没有真实地长久地去接触过一个具体的黑人个体,但依然会对黑人报以警惕及厌恶之心,认为他们是可怕的不稳定因素。

  在反种族歧视运动看起来热火朝天的今天,就算是再怎么声称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人们依然会下意识地做出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伤害黑人的行为,这就是《偏见》一书所讨论的心理机制。作者在书中写到,她的儿子因为剪了一个在黑人社区盛行的发型而被辅导员批评违反校规,辅导员压根没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在无意识中触动了黑人学生敏感的神经,让他们觉得自己遭受到了歧视。

  种族歧视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与人脑认知局限带来的隐性偏见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不同种族间的信任和友爱。仅仅因为是黑色皮肤,就被迫与破败联系在一起。正如《偏见》一书中所说“尽管我们有意识层面的动机和渴望,但偏见仍然制约着我们看待世界和在世界中生活的方式,即使这种制约会给我们带来危害。就像驾驶员会受到自己国家道路建设习惯的制约一样,我们也受到种族叙事的制约,种族叙事缩小了我们的事业并让我们在看待周围人的时候带有偏见。”

  与刻板印象相反,《偏见》一书为读者列出了数个对比实验,当黑人进入白人的学校就读时,因为获得了比原先更丰富的资源,他们反而取得比以前更好的成绩,甚至在工作之后能拿到比单一种族学校毕业的学生更高的工资。

  没错,黑人并非天生低人一等,他们与其他肤色的人种一样,有着正常的智商、心理、道德水平,只是在历史长河中日益坚固的种族歧视将黑人污名化了。这不仅给无辜的黑人生活造成了重重困扰,以至于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犹如蚂蚁一般,随处迁徙以换得片刻的安宁,而这样的种族歧视也撕裂了社会。当仇恨成为一种文化和制度,它始终将成为隐形炸弹,成为平静湖面下面暗藏的波澜。就像在席卷全球、给人类造成巨大损伤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人变成了美国社会的替罪羊,变成了偏见的靶子,被侮辱和损害着。

  在有色人种依然被歧视以及白人至上依然被高举的今天,我们不禁要发出感慨,人类的文明,真的比过去更进步了吗?历史的记忆仿佛成为装在脑海中的插件,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绵延不绝,丝毫未变。黑人的处境并没有比过去更好过一些,隐性的偏见依然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运作着。

  作者珍妮弗·埃伯哈特教授本身是位黑人教授,从个人经历和多年在认知偏见领域的研究出发,在《偏见》这本书中抽丝剥茧般地呈现了当下关乎黑人事件中所暗含的偏见的心理运作机制及其由来。带着对全人类的深切关怀,珍妮弗仍然殷切地希望有朝一日,种族歧视可以从地球上消失,有色人种可以进入“人类圈子”,成为真正意义上拥有人权的人类个体。

  正如她在书中最后提到的:“解决偏见不仅仅是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社会进程、一种道德立场。每个社会都有作为偏见目标的弱势群体,当我们因为对某些群体错误想象而将他们置于不利的地位时,我们最初的偏见便形成了。在我们完全理解并去质疑、挑战造成这种偏见的差异之前,这些偏见会不断地自我加固。消除差异的第一就是,不要再相信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重构人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思维认知结构——隐性偏见,清除历史残留下来的荼毒,是消解种族歧视的关键所在。而整体社会认知的升级,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必将依然是条漫漫长路,但这条路必然是存在的。(朱枫)

[ 责编:谭朋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