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让世界看到中国漆器之美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4-27 09: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胡 尧

  安徽黄山黎阳老街上,坐落着一幢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宅,在这片繁华的商业街区显得格外宁静。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的工作室。一楼展厅里陈列着他的漆器作品,绚丽的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致的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炉……

  不同于北方漆艺的厚重大气,徽派漆艺以精、雅为主要特点。宋代以降,徽州漆器已发展成熟。明清时期,随着徽商崛起和文人士绅推崇,徽州漆器达到鼎盛。甘而可精研漆艺20余年,让一度失传的犀皮漆重焕光彩。

甘而可打磨漆器胎骨。

层层髹涂色漆。

红金斑犀皮漆荷叶盖罐

绿金斑犀皮漆菱花盒

玳瑁斑犀皮漆碗。(本文图片均由甘而可提供)

  复原古书里的技艺

  一袭藏青色中式衣衫,举止投足间散发着文人的儒雅气质。在工作室一楼展厅里,甘而可细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将他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1955年,甘而可出生于黄山屯溪。14岁开始学做木工,24岁考入屯溪漆器工艺厂,跟随汪福林师傅学习雕刻、堆漆、刻漆、木雕……与漆器相关的工艺,他都有所浸染。这段时期他接触到被誉为“楚漆国手”的屯溪漆器艺术家俞金海。俞师傅看中了甘而可的踏实肯干,经常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雕刻诗文图案。

  “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场面宏大,每组人物之间错落有致。这幅作品用刻漆手法来表现各路仙界人物赴宴的盛大画面。比如这里,鲜明的肌肉线条和飘逸的丝带要产生一种对比美,这对刀法的要求很高。”甘而可将12扇刻漆屏风逐面展开,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件漆艺作品,倾注了近一年的心血。“我很庆幸在年轻的时候就做过这样具象的大幅题材,为今后漆艺技法的多样性打下了好的基础。”

  在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3年后,甘而可辞职创业。他带着3板车砚台,来到屯溪老街,开了一家名为“集雅斋”的文房四宝店。一边开店,一边雕刻歙砚,手艺傍身,收入颇丰。

  1996年,恩师俞金海离世,徽州犀皮漆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20世纪90年代,屯溪漆器整体工艺水平滑落很快,漆料多用低端粗糙的腰果漆,大漆很少见。”作为资深手艺人,看到这一传统技艺的衰落,甘而可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2001年,正值店里生意红火之时,甘而可毅然决定关店,复兴日渐式微的徽州漆艺。他把自家院子里的凉亭改造成一间玻璃顶小屋,在这里潜心钻研失传的技艺。每年4月,紫藤架上缀满花穗,仿佛一片紫霞铺在屋顶。他把这间工作室取名为“紫盖亭”,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

  走进展厅深处,推开一扇仿古木雕门,一面巨大的书架映入眼帘,上面整齐摆放着各类古籍。“徽州匠师黄成所著《髹饰录》是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艺专著,其中对犀皮漆的描写仅有20个字:‘文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甘而可说,在中国众多漆器品类中,犀皮漆存世量最少,相传因其肌理与犀牛肚脐的花纹相似而得名,曾被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誉为“漆器之首”。20年前,关于犀皮漆的文献与实物资料极为稀少,他只能从古籍中汲取灵感,开始艰难的探索。

  甘而可翻开一本装帧精美的图录,这是他委托开店时结交的收藏家朋友从日本带回的《正仓院宝物》,其中收录了很多中国唐代漆器名品,这本书给他带来很大启发。

  “我只知道我该做成什么样,但怎么做全靠自己摸索。试一次出不了效果,我就磨掉,重新上漆,反反复复无数次。”甘而可参照《西清砚谱》制作仿古砚盒,经过反复尝试,盒盖上终于呈现出红黄黑三色相叠的传统犀皮漆纹样。但他仍不满意,觉得这种纹理比较整齐、单调,未达到自己所期待的灵动感。

  “既然要做,就要追求完美。犀皮漆技艺复杂,变幻无穷,我想不断将这项工艺往前推进,赋予它属于当代的新面貌。”甘而可说。

  手工做出机器的精度

  走进工作室二楼,一股浓重的生漆味扑面而来。“生漆很容易让人皮肤过敏,长漆疮是每个漆艺工作者都必须攻克的难关。”甘而可说。

  工坊里约有20名匠人,各自在座位上静心从事着不同的工序,有的制胎、批灰、裱布,有的髹漆、贴金、打磨。“犀皮漆工序严格,费时耗力,完成一件脱胎犀皮漆器往往需要一年多的时间。”甘而可说。

  “打埝是犀皮漆的灵魂。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手法、经验、想象力缺一不可。”甘而可告诉笔者,“埝”指的是胎骨上不规则的突起,其高低、形状、走势与疏密程度决定着犀皮漆器最终呈现出的纹路,这也是犀皮漆不刻、不画、不描却能形成迷人肌理的关键所在。

  在一个工作台上,一尊红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已进入打磨环节。甘而可掬了几捧清水洒在瓶身上,经过清洗,一半的瓶身隐约露出犀皮纹理。甘而可仔细端详后,拿起工具在瓶身上开始打磨。“只有磨平打埝后堆积的层层色漆,漆层的断面和金箔一起构成的美妙花纹才能显现。”甘而可说,纹理显露出来后,精细的抛光还是必不可少。以砂纸和丝绵多次抛光后,再用手掌皮肤反复快速摩擦,漆面才能产生独特的温润光泽。

  以纯手工方式制作漆器,却达到精密机器制造的精度,这是甘而可一直以来的追求。他取出一件红金斑犀皮漆大圆盒,将盒盖提起再盖上,只见盒盖缓缓沉降,几秒钟后,与圆盒底部完全吻合,接缝处平滑如一根丝线。“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同款作品。”甘而可说。

  打开圆盒,内壁呈现出镜面般的光泽,熠熠照人。器物内壁的髹漆打磨难度很大,甘而可使用自己独创的工具克服了这一难题,从而使器物精致规整、表里如一。

  他拿起一根牙签,细数红金斑犀皮漆的纹路,数到第四十层,他停了下来,这是最耀眼的一层。“古代犀皮漆入漆的色料一般是银朱、石黄等矿物颜料,色泽凝厚,不透明。我尝试以黄金入漆,这是一种全新的做法,借助金属的折光性,使犀皮漆更加明艳。”

  除了不断创新工艺,甘而可还拓展了犀皮漆器的器型,作品中既有古朴典雅的仿古陈设器,也不乏碗、罐之类的当代生活小品。自2013年起,甘而可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创作了一批具有当代设计风格的碳纤维犀皮漆家具。

  让中国漆器走向世界

  由于犀皮漆技艺复杂,加上历代匠师对其工艺秘而不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传承和发展。2015年,甘而可漆艺工作室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推广漆器文化、培养漆艺人才、开展研学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甘而可还走进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高校授课,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及硕士生导师,将漆器技艺传授给年轻人。

  林岩是甘而可指导的第一名研究生。他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13年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学系。在林岩看来,甘而可身上有一种传统士人的风度,“每做一件作品前,甘老师都会翻阅大量史料文献。不用参加学术交流的日子里,他就在工坊潜心创作,一坐就是一整天。”2016年,为完成毕业设计,林岩在屯溪待了3个月,白天都在甘而可工作室学习制漆。这3个月中,漆疮一直反复折磨着他,甘而可于心不忍,劝林岩暂时休息,但他一直坚持直到完成自己的作品,这让甘而可大为感动,“像林岩这样执着的年轻人很难得。”

  近年来,甘而可参加了多项国际交流活动,他的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收藏,精美的犀皮漆享誉海内外。

  展厅中央陈列着一件绿金斑犀皮漆天球瓶,圆润典雅,光彩照人。“3年前,李克强总理访日期间,这件作品在东京展出。”甘而可说,漆器起源于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只知日本漆器,对中国漆器知之甚少。

  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在东京与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共同参观“让文物活起来——故宫文创展”,甘而可的12件漆器作品陈列其中。看到电视新闻里播出的展览现场画面,甘而可心潮澎湃:“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终于实现了最初的愿望:做出最好的漆器,为国争光。”(胡 尧)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职》: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职场人生

  • 陈一军:盛大的敦煌,盛大的散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