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

来源:大众日报2021-04-30 14: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4月24日上午10点,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画院、山东美术馆承办的“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参展画家、各界人士及山东画院全体人员、新闻媒体、书画爱好者500余人参加了本次开幕活动。

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

黄河古道 王力克 油画

  开幕式上,首先通过展示黄河文化及本次活动策划、采风创作的专题片,展现了黄河奔涌不息的壮阔景象,阐发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的意义,声光电与现场互动层层递进,带动嘉宾和观众沉浸展览氛围、感受艺术魅力。山东省政协、省委宣传部及文化艺术界领导共同触屏启动展览开幕。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对本次展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次展览将为我省讲好“黄河故事”,有效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全省广大艺术工作者,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奉献新作品,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作出了新的贡献。希望广大山东美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孔维克致辞并介绍了展览情况。本次展览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响应文旅部关于沿黄九省区开展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通知,组织画家深入生活、采风写生、精心创作,推出了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画院、山东美术馆承办的“黄河入海流——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展览分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治理·沧桑迭变”“壮美黄河·文明之光”“黄河家园·人民治黄”“筑梦黄河·滩区新貌”“九曲黄河·东营入海”六个板块,共展出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雕塑作品150余件。既有新创黄河文化主题作品,也有近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新黄河风貌和时代精神,是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展。

  参展艺术家代表,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梁文博致辞,分享了他作为参展艺术家实地考察黄河生态、参与采风的深刻体会。他说,艺术家们从山东菏泽东明黄河入口起到东营黄河入海止,对黄河山东段的戏曲文化、武术文化、近代红色革命文化、湿地保护生态文化等有了系统认知,感受黄河千年滋养华夏生生不息的生命历程,看到沿岸黄泛区人民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看到历代文人志士为治理黄河作出的贡献,看到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显著成效,作为艺术家,有责任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用艺术精品奉献人民。

  山东省美协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山东省美协秘书长魏百勇,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书军、副会长赵英水等表示,感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展览给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履行画家职责,精品奉献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作出新贡献,向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献礼!

  展览开幕式由山东画院副院长、山东省画院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姜宏伟主持。孔维克通过大众网直播全程介绍了展览作品,让未能到现场的画家、网友及时观看了展览盛况。其他画家代表于新生、王小晖、李兆虬、孙华进、马林春、李勇、王磐德、杨晓刚、常朝晖、吴勇军、董海全、孙华进、张德娜、贾荣志、樊磊、李玉旺、刘扬、李恩成、孙棋、徐琳、张辉、刘建东、郑志群、李刚等在现场接受采访或向观众介绍展览作品。

  这是一个集文化性、社会性、艺术性、学术性为一体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综合性美术大展。自2020年年初,在省文旅厅的组织领导下,召集山东省黄河文化专家、美术专家研究创作选题,向社会各界征集、面向名家特邀优秀作品,协调多家艺术单位借展典藏作品。作品中既有当代历年黄河主题经典美术创作,其中包含借展的多件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工程作品;也有特邀名家和公开征集的新创作作品,其中包含21件历代治黄名人主题作品,以及刻画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描绘黄河流域自然风光、展示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作品。对于新创作品,先后进行了草图评选、专家督导、墨稿观摩、作品终评等多个环节的选拔评审,保证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质量。在展陈策划方面也别具特色,一是在展厅布置上运用色彩和高科技元素设计效果,力求突出黄河文化主题特征,二是精心策划布置了展示黄河流域相关历史资料的文献版,对辅助观众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区,于山东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本次展览旨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展览展至2021年5月23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