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丹青经典溯源“中国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丹青经典溯源“中国红”

来源:北京日报2021-07-14 09: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吴佼姣

  《说文·糸部》有云:“红,帛赤白色。从糸,工声。”可见,“红”的本义为染成粉红色的丝帛。自唐以后,红逐渐成为绛、赤、朱、丹等各种红颜色的统称。据色彩学理论,红色是人类可见光谱中光波最长的颜色,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在中国,“红”不仅是一种颜色,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

  于非闇《春花斗艳图》

  齐白石《和平图》

  黄胄《丰乐图》

  周思聪 耿玉琨《天山红医》

  恰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北京画院推出“红——色彩与中国画研究系列展”,选取中国近现代画家吴昌硕、齐白石、陈半丁、张大千、于非闇、李可染、蒋兆和、周思聪、卢沉等所作近六十件丹青经典,从科学、社会、文化三个维度解读中国画里的“红”。既梳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颜色体系,阐释色彩的物质属性与美学价值,也进一步挖掘色彩与中国画创作的关系,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几点朱砂花更红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绵延数千年已建构了一套完善的形式语言与技法体系。然而,我们只有理清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机理”(材质与技法),才能深入地理解传统,进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色彩是绘画的本体语言,那么材质则是艺术的物质基础。《汉书·苏武传》有言:“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丹即朱砂,青为石青。朱砂是红色的天然矿物质颜料,石青指的是蓝铜矿。因此,古人最早便以丹、青二色指代传统绘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红色”逐渐从物质形态延伸至视觉符号,为中国画赋予独树一帜的美学观念与人文意蕴。

  众所周知,齐白石曾在友人陈师曾的建议下进行“衰年变法”,大胆使用西洋红,自创“红花墨叶”一派。其创作用色艳丽沉着,并题有“桠枝叠叶胜天工,几点朱砂花更红”的诗句。近现代画家于非闇还对中国画着色方法及色彩搭配进行过梳理、分析和归纳,出版了相关学术研究著作。基于此,此次展览不同于一般的通史性陈列,而是聚焦中国绘画本体语言的研究与呈现。海派名家吴昌硕的《双桃》以胭脂着色,笔力雄浑、鲜艳沉着;齐白石笔下的《牡丹》《朱竹》以朱砂、洋红等颜色绘制,颜色浓艳、浑厚朴拙;于非闇复兴院体工笔花鸟,其《朱砂牡丹》使用朱砂、红花、胭脂等色,格调柔婉,兼具艳美之意与高古之味。

  中国传统绘画颜色主要分为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动物质颜料、化学合成颜料等几大类。那么,“红色系”颜料有哪些品类、特性及美学意味?传统矿物质颜料如何制作、研漂?展览通过颜料实物、文献资料和多媒体影像,于此有详细呈现。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之一。而在实际创作中,画家(绘画主体)会根据客体(物象)的本色,融入主观思维、心象、意念及艺术的格调等内容,再下笔于纸上,最终完成着色于画面的过程。

  芙蓉国里尽朝晖

  《孟子·离娄章句上》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于国人而言,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毋宁说是一种家教传承和生命自觉。它凝结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宗族伦理和个体意识。宋代文天祥曾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诗人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从古至今,中国文人志士便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文信仰和精神志趣。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周世钊、李达和乐天宇相约送给他几件九嶷山的纪念品及诗词作品,引发了毛泽东无限遐思,于是以浪漫笔触写就《七律·答友人》。诗中“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是友谊之歌、怀乡之曲,更承载了家国理想与革命信念。因此,红色是一种精神,体现了铭刻于华夏民族骨血里的家国情怀。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篇章,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走过了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光辉历程,铸就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血脉与灵魂里的精神力量一脉相承,鼓舞着中国人不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后,近现代中国画家创作了大量表现革命圣地庄严景象、歌颂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绘画作品。

  20世纪山水画名家李可染先生作《万山红遍》,点点朱砂倾注了画家对国家、时代最为炽热的情感,彰显了其“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信念。周思聪和耿玉琨合作绘制的《天山红医》,记录了青年女医者为牧民孩子看病的场景,诠释了其“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是人性、人的感情的结晶”的使命与担当。卢沉笔下的《机车大夫》是20世纪60年代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精品,塑造了一批积极向上、乐观质朴的工人形象,展现了新中国工业建设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春来喜气绕华堂

  红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折射出中国人积极、热情的民族性格,故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史前时代,源于对生命和鲜血的敬畏、对火和日神的虔诚膜拜,我国先民赋予“红”超人的神性与力量,红色因此被建构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原型。贾浩义所作《人之初》,一轮火红的太阳与新生的小男孩,是其对生命起源最诗意的注释。黄胄的《丰乐图》描绘了新疆人民庆丰收的欢乐场景,洋溢着活泼祥和的生活气息。在古代,出于维护等级礼制的需要,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赤”的正色地位,统治者赋予红色以尊贵、道德的文化意涵。而在民间,从道教俗神钟馗的红色状元袍到襁褓婴儿的贴身肚兜、从深闺女儿的红头绳到婚嫁新人的红衣裳、从新春佳节悬挂的红灯笼到家家户户点燃的红爆竹等,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对于热闹、平安与祥和的美好祈愿。

  在中国绘画中,表现红色喜庆、吉祥之意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如,齐白石笔下的《岁朝图》,图中大红灯笼和红色鞭炮洋溢着喜庆祥瑞之气,作品意蕴丰厚、雅俗共赏。吴昌硕先生与名贤合作的《岁朝清供》有题画诗:“春来喜气绕华堂,宝蕊灵根异样芳。一色一香皆般若,庄严端拜礼仁王。”画面中红色牡丹、天竹,黄色腊梅,翠绿水仙,为烟火味浓郁的春节增添了几分清雅之趣。何镜涵是中国写意楼阁山水画的开创者,所绘《颐和园》琼楼隐现、飞阁流丹,朱红色的雕栏玉柱彰显了皇家园林的尊贵与庄严。还有《钟馗》《临吉祥天女像》等取材民间传说的作品,从中可一窥中国人尚“红”意识的渊源。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红色逐渐嬗变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直至今天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铭刻在中国人血脉与灵魂里的一抹“中国红”。

  展览Tips

  北京画院邀约画家、学者对中国画作品中所使用的“红”颜色予以识别,并以“色卡”的形式加以标注,在展厅中逐一呈现出来。这些印制名家画作的卡片,可以帮助观者更为形象地体悟中国绘画里的“红”。(吴佼姣)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