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红色题材 凝聚奋进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创新红色题材 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21-07-26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 洋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尤其在新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党史题材创作具有重要而特别的地位。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丰功伟绩,富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一直吸引着广大美术工作者积极投身创作。党史题材美术经典,在精神塑造、艺术表现和情境叙事等层面,蕴含历久弥新的蓬勃生命力。如今,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节点上,以兼顾艺术发展规律的时代视角,回望红色美术创作传统,更能深刻理解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意义。

革命圣地(油画)段江华

百万雄师下江南(油画)董希文

草原上的乌兰牧骑(油画)张可扬

  人民的文艺是本质

  人民的文艺,是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精神基石,也是主题性美术创作永恒的艺术指向。

  早在延安时期,木刻艺术家们便用手中的刻刀,表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与人民群众勠力同心、并肩战斗的情景。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力群的《饮》、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古元的《人桥》等经典名作,以单纯而有力的木刻艺术语言,成就了对于峥嵘岁月的视觉记录与诗意表现,展现了家国危难之时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美术创作中也成为最重要的审美主体和表现对象。无论是以十三陵水库工程等为题材,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劳动场景的作品,还是反映现实生活、日常细节的作品,都始终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为主线展开叙事。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张法根的《希望》、詹建俊的《潮》、王少伦的《1978年11月24日·小岗》等油画作品,从个体视角出发,展现了新时期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面貌和充满时代寓意的社会图景。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时代美术工作者由此更为自觉地站在人民立场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美术界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各地不断掀起党史题材创作热潮。尤其是近两年,美术工作者拿起画笔,或走进革命圣地写生,重温红色记忆;或以全新的创作理念,投入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真情礼赞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更加深入的表现,红色美术的内涵不断充实,相关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化。

  精神的升华是特征

  对于党史上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表现,突显中国现代美术的精神追求。如何以画意和图像表现历史与现实,呈现超越视觉表达的精神性内容,是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课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诞生的美术经典中,有不少表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佳作,如颜文樑油画《南湖》、沈柔坚版画《瞻仰》、陈逸飞与邱瑞敏合作的油画《在党的一大会议上》等,以不同风格、不同视角展现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一时期的党史题材油画名作有罗工柳的《地道战》、王式廓的《参军》、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靳尚谊的《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钟涵的《延河边上》等;中国画名作有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石鲁的《转战陕北》、叶浅予的《北平解放》、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等。这些作品都以对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的具体描绘,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雕塑名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潘鹤的《艰苦岁月》等,同样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除此之外,黄胄中国画《洪荒风雪》、潘世勋油画《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经典作品,小中见大,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

  从早期的艺术探索到后来的发展拓进,党史题材美术创作持续在题材内容、形式媒介和艺术表现等方面锐意创新,让这一主题的精神内涵不断升华。尊重艺术规律,在艺术探索中更好地表现主题、凝聚精神、体现担当,已经成为党史题材美术创作一脉相承的学术传统。

  时代的发展是动力

  创作方法与创作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使党史题材美术创作始终保有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显现出主题性创作“笔墨当随时代”的价值诉求。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党史题材美术创作在艺术本体层面呈现创新趋势,焕发勃勃生机。这一时期的油画经典有闻立鹏的《红烛颂》、靳尚谊的《瞿秋白》、沈嘉蔚的《红星照耀中国》等,这些画作较之以往更为注重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中国画名作有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迎春与杨力舟合作的《太行铁壁》、田黎明的《碑林》、胡伟的《李大钊、瞿秋白、萧红》、邢庆仁的《玫瑰色回忆》等,连同沈尧伊表现红军长征的大型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钱绍武的公共雕塑名作《李大钊像》等,显现出党史题材美术创作新的审美风格与艺术取向。一些美术工作者在描绘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情节与人物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大众的日常生活。如徐芒耀油画《开拓幸福路》、蔡超和蔡群合作的中国画《顶梁柱》等,展现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城乡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景象。

  21世纪以来,红色美术创作再度升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围绕重大历史节点的一系列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陆续开展,党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坚持现实主义的同时,根据思想内涵的要求在形式语言上求新、图变,展现多种风格形态。例如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何红舟、黄发祥合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以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历史瞬间;陈树东、李翔合作的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则以具有斑驳肌理的表现主义手法,赋予作品以历史的纵深感和雄浑气度。同样出自此次工程的油画作品,如詹建俊和叶南合作的《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丁一林的《科学的春天》、王宏剑的《复苏的土地》,以及中国画作品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都显现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当下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美术工作者更为关注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中国画《助梦》《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等,展现了党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脱贫攻坚的时代画卷。

  百年风华,艺脉相承。党史题材美术创作的世纪历程,为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与重要启示。那些经典作品的艺术感召力与历史价值,触动着每一位观者的心弦。对于新时代的美术工作者而言,既要推陈出新,超越简单的历史图解与“画照片”式的模板复制;更需守正创新,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革命现实与诗意表现、情节叙事与艺术本体的关系。只有秉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态度,才能创作出既可信、可亲、可感,又具温度、力度、深度的党史题材佳作,更好地凝聚奋进的力量。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