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来源:北京日报2021-07-28 10: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岩截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云:“会心处不必在远。”

  九旬画家、作家韩羽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早已成为一代人童年记忆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其经典造型就出自他手。这位摘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老艺术家,在近作《我读齐白石》一书里,品读白石画作,妙趣横生。北京画院新展“会心不远——韩羽读齐白石”,梳理其中精彩篇章,并选出馆藏齐白石作品70余件予以展示。同时呈现韩羽在不同时期所创作之漫画、书法、国画、书籍等品类,遂促成两位九十岁老者的艺术作品隔空对话。

  “这是一个九零后老头对另一个九零后老头的吹捧。”韩羽如是解读。于观者而言,除亲近白石画作,亦能开启一扇通往中国画玄奥意境的艺术之门。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却饮图》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柴筢》轴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砖纹若鸟》

  1864年元旦,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城南白石铺的星斗塘,由于家境贫苦,加之体弱多病,这位齐家长子早早拜师学木匠手艺。直到在一位主顾家做工时,偶然得见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芥子园画谱》,才走上绘画之路。从木匠到画坛巨匠,齐白石可谓独一份儿。27岁始学画,57岁主动求变,人称衰年变法,终成一代宗师。

  除却时间与空间的差异,韩羽与白石老人的境况颇为相似。韩羽打小喜欢读书,五六岁时看中一册小唱本,要两个铜板,但他仅有一个铜板,直到晌午,摊主被他感动,少要一个铜板,把书卖给他了。自言“美术创作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韩羽,画坛表现亦不凡。知名漫画家黄苗子生前素喜韩羽的画,有云:“韩羽画如其人,土头土脑,似村而雅,土极而洋到了家,具有浓厚的现代感……功力极深,但偏不让人看到功力,只看到无法之法,令人迷醉。”

  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齐、韩二人,凭借对绘画的渴望,一步步踏入艺术殿堂,终成中国文人画之典范。

  他们的画作中,乡土生活的见闻逸趣俯拾即是。如齐白石画作《牧牛图》所现牧童归家之心切,《柴筢》更以少时所用之农活家什入画,再现“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的农家野趣;韩羽所绘《打灶王》中的黑脸灶王、《童年看戏》里的热闹场景,无不体现二人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

  韩羽说,众多白石画里,最打动他的是齐白石为一幅昆虫画题跋“草间偷活”。“我读出他这是‘为虫请命’。旁人视昆虫为玩物,惟有齐白石展现出对花卉草虫的仁人之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存在北京画院的齐白石作品与遗物共计2000余件,是国内乃至世界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成立于1957年的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筹建最早的画院,彼时年事已高的齐白石出任首任名誉院长。此番其画作再度亮相,亦可视作老院长“回家”之旅。

  大凡成功人士背后,或多或少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拼搏历程。白石老人也不例外。步入不惑之年,他离开湖南老家,开启历时七八年的远游,一路从西安到北京,又辗转至广州,于人生暮年再度回到北京。如此大费周折,无非是为了更好提升画作之意境。

  彼时北京画坛拟摹古风极盛,不少同行看不起齐白石的作品,认为太过粗鄙。中国近现代画坛为人乐道的齐白石衰年变法,就诞生在这一背景。当时齐白石已经57岁了,在技法早已定型、画风成熟的年纪毅然选择改变画风,勇气不可谓不大。毕竟如若失败,不仅会为同人所笑,就连笔下之物象也会成为“四不像”。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断其自我革新之路。他曾这样描述: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

  诚如陆游诗所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非凡魄力终成非凡大器。

  与人们大多关注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后画技层面的进阶不同,韩羽认为,其变化不在“技”,而在“道”。他以白石老人两件类似题材的画作为例——一幅为作于50岁的《菖蒲蟾蜍》,画中隐约有条黑绳,一头拴着癞蛤蟆的腿,一头拴在菖蒲上,许是画者忆起了童年以绳为链“拘留”癞蛤蟆的场景;另一幅为晚年所作《青蛙》,画面内容与前作颇相似,只是癞蛤蟆变为青蛙,小绳换成水草茎儿。从人为添加的黑绳,到无意中牵绊住的水草,前者是童趣,后者乃天趣。“如此‘趣’变,才是衰年变法的‘法’之所在。”韩羽为这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不画未见未察之物。”终其一生,齐白石都在践行这一原则。不得不说,白石画作之所以为老少皆喜好,一大主因是其常以民间所见物象入画,把生活中世人较为熟悉之物,归纳提炼成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形象。人们印象里戴着圆圆小眼镜、手拄红漆拐杖的老者,以笔下所绘小虾、小鱼儿,轻松征服世人。

  同样非科班出身的韩羽,调侃自己实乃美术界的“散兵游勇”。在他看来,美术创作既要有绘画功底,形似也好,神似也罢,就是画什么得像什么;也要有生活之源,惟如此,才不至于流于肤浅,才能画出蕴藏其间的神韵。

  齐白石在自传里就记载,为了画螃蟹,他在池边看了九年,每天都在观察、思考。蟹图完成,生趣盎然,皆源于九年之功。

  对于自己起于微末的出身和曾经身为木匠,齐白石成名后不仅从不隐讳,而且终其一生不愿与权贵走太近。据传,有好友为其捐县丞,或推荐他为慈禧太后当内廷供奉领七品官衔,这些好意,齐白石皆婉言谢绝。其画语录有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正因了这份“何要浮名”的心境,其画才集浅显易懂与天然成趣于一体。

  1998年,《韩羽杂文自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无论写文或是作画,韩羽认为都要有理有趣。“理”因为有了“趣”才更深刻,“趣”因为有了“理”才更绵长。诚如在齐白石《他日相呼》册页旁,韩羽如此解读:(画里)两小鸡互争一小虫,只因加写了四个字“他日相呼”,立即风生水起,由当前的因吃而“相争”,推及以往“相呼”而相亲,只见眼前之“利”,而忘以往之“义”。以物喻人,有理有趣。

  【延伸阅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少人将白石老人这一作画感悟奉为圭臬。“似”较好理解,是说与实物模样相近。“不似”也不难懂,无非提醒画者别照搬照套。可若把这看似矛盾的二者搁在一处,就让人一头雾水了。

  在韩羽看来,艺术即是夸张。语言的夸张,借助于比喻;绘画的夸张,借助于变形。齐白石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变形夸张也有着内在的相通处。韩羽以白石存世的一幅画稿《砖纹若鸟》为例,试图解码。这画稿上是只寥寥数笔勾勒而成的鸟儿,跋语记曰:“……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画中此鸟正应了“似与不似”,若说“似”,确系鸟;再细问何鸟?难以辨识。“如谓这‘似与不似’的鸟儿是白石老人就砖地上‘画存其草’,不如说这只鸟的影儿早就储存于他胸中了。”在韩羽看来,偶尔相遇,撞出火花,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何谓好画儿,把‘新鲜’作为标准之一,大概不会有人反对。”韩羽以袁枚论诗所述“味尽酸咸只要鲜”为佐证,提出若想画出新意,就要画别人未曾画过的,纵使别人已画过,也得避开老套路,另辟蹊径。诸如画酒徒,如若画嚎哭者、茫茫然傻乐者,了无新意。设若画一位文雅揖让的酒徒,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白石老人在《却饮图》里描绘的酒徒,便属此列。且看画跋:“却饮者白石,劝饮者客也。”酒席正酣,只饮得主客双方互换身份。醉乎,不醉乎,一目了然。(岩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