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来源:北京日报2021-07-28 10:5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岩截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云:“会心处不必在远。”

  九旬画家、作家韩羽最为人熟知的,当属早已成为一代人童年记忆的动画片《三个和尚》,其经典造型就出自他手。这位摘得首届鲁迅文学奖的老艺术家,在近作《我读齐白石》一书里,品读白石画作,妙趣横生。北京画院新展“会心不远——韩羽读齐白石”,梳理其中精彩篇章,并选出馆藏齐白石作品70余件予以展示。同时呈现韩羽在不同时期所创作之漫画、书法、国画、书籍等品类,遂促成两位九十岁老者的艺术作品隔空对话。

  “这是一个九零后老头对另一个九零后老头的吹捧。”韩羽如是解读。于观者而言,除亲近白石画作,亦能开启一扇通往中国画玄奥意境的艺术之门。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却饮图》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柴筢》轴

耄耋画者妙读白石之趣

  《砖纹若鸟》

  1864年元旦,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县城南白石铺的星斗塘,由于家境贫苦,加之体弱多病,这位齐家长子早早拜师学木匠手艺。直到在一位主顾家做工时,偶然得见一部乾隆年间刻印的《芥子园画谱》,才走上绘画之路。从木匠到画坛巨匠,齐白石可谓独一份儿。27岁始学画,57岁主动求变,人称衰年变法,终成一代宗师。

  除却时间与空间的差异,韩羽与白石老人的境况颇为相似。韩羽打小喜欢读书,五六岁时看中一册小唱本,要两个铜板,但他仅有一个铜板,直到晌午,摊主被他感动,少要一个铜板,把书卖给他了。自言“美术创作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的韩羽,画坛表现亦不凡。知名漫画家黄苗子生前素喜韩羽的画,有云:“韩羽画如其人,土头土脑,似村而雅,土极而洋到了家,具有浓厚的现代感……功力极深,但偏不让人看到功力,只看到无法之法,令人迷醉。”

  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齐、韩二人,凭借对绘画的渴望,一步步踏入艺术殿堂,终成中国文人画之典范。

  他们的画作中,乡土生活的见闻逸趣俯拾即是。如齐白石画作《牧牛图》所现牧童归家之心切,《柴筢》更以少时所用之农活家什入画,再现“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的农家野趣;韩羽所绘《打灶王》中的黑脸灶王、《童年看戏》里的热闹场景,无不体现二人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

  韩羽说,众多白石画里,最打动他的是齐白石为一幅昆虫画题跋“草间偷活”。“我读出他这是‘为虫请命’。旁人视昆虫为玩物,惟有齐白石展现出对花卉草虫的仁人之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保存在北京画院的齐白石作品与遗物共计2000余件,是国内乃至世界收藏齐白石作品最多的机构。成立于1957年的北京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筹建最早的画院,彼时年事已高的齐白石出任首任名誉院长。此番其画作再度亮相,亦可视作老院长“回家”之旅。

  大凡成功人士背后,或多或少潜藏着不为人知的拼搏历程。白石老人也不例外。步入不惑之年,他离开湖南老家,开启历时七八年的远游,一路从西安到北京,又辗转至广州,于人生暮年再度回到北京。如此大费周折,无非是为了更好提升画作之意境。

  彼时北京画坛拟摹古风极盛,不少同行看不起齐白石的作品,认为太过粗鄙。中国近现代画坛为人乐道的齐白石衰年变法,就诞生在这一背景。当时齐白石已经57岁了,在技法早已定型、画风成熟的年纪毅然选择改变画风,勇气不可谓不大。毕竟如若失败,不仅会为同人所笑,就连笔下之物象也会成为“四不像”。然而,这些都没能阻断其自我革新之路。他曾这样描述: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

  诚如陆游诗所写:“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非凡魄力终成非凡大器。

  与人们大多关注齐白石在衰年变法之后画技层面的进阶不同,韩羽认为,其变化不在“技”,而在“道”。他以白石老人两件类似题材的画作为例——一幅为作于50岁的《菖蒲蟾蜍》,画中隐约有条黑绳,一头拴着癞蛤蟆的腿,一头拴在菖蒲上,许是画者忆起了童年以绳为链“拘留”癞蛤蟆的场景;另一幅为晚年所作《青蛙》,画面内容与前作颇相似,只是癞蛤蟆变为青蛙,小绳换成水草茎儿。从人为添加的黑绳,到无意中牵绊住的水草,前者是童趣,后者乃天趣。“如此‘趣’变,才是衰年变法的‘法’之所在。”韩羽为这神来之笔拍案叫绝。

  “不画未见未察之物。”终其一生,齐白石都在践行这一原则。不得不说,白石画作之所以为老少皆喜好,一大主因是其常以民间所见物象入画,把生活中世人较为熟悉之物,归纳提炼成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形象。人们印象里戴着圆圆小眼镜、手拄红漆拐杖的老者,以笔下所绘小虾、小鱼儿,轻松征服世人。

  同样非科班出身的韩羽,调侃自己实乃美术界的“散兵游勇”。在他看来,美术创作既要有绘画功底,形似也好,神似也罢,就是画什么得像什么;也要有生活之源,惟如此,才不至于流于肤浅,才能画出蕴藏其间的神韵。

  齐白石在自传里就记载,为了画螃蟹,他在池边看了九年,每天都在观察、思考。蟹图完成,生趣盎然,皆源于九年之功。

  对于自己起于微末的出身和曾经身为木匠,齐白石成名后不仅从不隐讳,而且终其一生不愿与权贵走太近。据传,有好友为其捐县丞,或推荐他为慈禧太后当内廷供奉领七品官衔,这些好意,齐白石皆婉言谢绝。其画语录有言:“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官禄,方可从事于画。”正因了这份“何要浮名”的心境,其画才集浅显易懂与天然成趣于一体。

  1998年,《韩羽杂文自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无论写文或是作画,韩羽认为都要有理有趣。“理”因为有了“趣”才更深刻,“趣”因为有了“理”才更绵长。诚如在齐白石《他日相呼》册页旁,韩羽如此解读:(画里)两小鸡互争一小虫,只因加写了四个字“他日相呼”,立即风生水起,由当前的因吃而“相争”,推及以往“相呼”而相亲,只见眼前之“利”,而忘以往之“义”。以物喻人,有理有趣。

  【延伸阅读】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少人将白石老人这一作画感悟奉为圭臬。“似”较好理解,是说与实物模样相近。“不似”也不难懂,无非提醒画者别照搬照套。可若把这看似矛盾的二者搁在一处,就让人一头雾水了。

  在韩羽看来,艺术即是夸张。语言的夸张,借助于比喻;绘画的夸张,借助于变形。齐白石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变形夸张也有着内在的相通处。韩羽以白石存世的一幅画稿《砖纹若鸟》为例,试图解码。这画稿上是只寥寥数笔勾勒而成的鸟儿,跋语记曰:“……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真有天然之趣。”画中此鸟正应了“似与不似”,若说“似”,确系鸟;再细问何鸟?难以辨识。“如谓这‘似与不似’的鸟儿是白石老人就砖地上‘画存其草’,不如说这只鸟的影儿早就储存于他胸中了。”在韩羽看来,偶尔相遇,撞出火花,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何谓好画儿,把‘新鲜’作为标准之一,大概不会有人反对。”韩羽以袁枚论诗所述“味尽酸咸只要鲜”为佐证,提出若想画出新意,就要画别人未曾画过的,纵使别人已画过,也得避开老套路,另辟蹊径。诸如画酒徒,如若画嚎哭者、茫茫然傻乐者,了无新意。设若画一位文雅揖让的酒徒,定会让人耳目一新。

  白石老人在《却饮图》里描绘的酒徒,便属此列。且看画跋:“却饮者白石,劝饮者客也。”酒席正酣,只饮得主客双方互换身份。醉乎,不醉乎,一目了然。(岩截)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