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全沉浸光影中“遇见”敦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在全沉浸光影中“遇见”敦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8-02 10: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晓霞 郑 娜

  壁画上的飞天伴随敦煌乐声轻盈起舞,来往行商在丝绸之路上熙熙攘攘……日前,于北京开幕的“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通过48台高清投影,将千年历史与敦煌艺术凝缩于一方炫彩夺目的沉浸式空间。

在全沉浸光影中“遇见”敦煌

  图为“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现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隔空对话

  敦煌石窟以4至14世纪的艺术和文献遗存闻名于世,目前已走过1650多年。石窟中所保留的壁画、彩塑等艺术珍品,是多种文明交流与碰撞、融合与创新的结果,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文明和世界艺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敦煌,让年轻人重新认识敦煌”,此次展览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高12米、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打造了一座全沉浸式光影世界,再现了敦煌石窟文化的艺术魅力。

  “每一个场景都十分震撼,有一种千年历史在你眼前徐徐展开的感觉。画面清晰细腻,苍茫沙漠中的骆驼、精彩绝妙的壁画……都非常逼真,让人身临其境。”参观者王女士说。

  据策展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整个画面以敦煌特有的朱红、石青、石绿为主色调来进行展示,以彰显中国传统的色彩美学。除了视觉体验,音乐还运用了经典的琵琶以及箜篌、鼓、琴等乐器。

  “作为一个岩彩艺术家,我尽最大努力将敦煌壁画的美复原出来,让大家了解这种中国古典绘画样式。”壁画(岩彩)艺术家鲍营说。

  据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介绍,展览借200余幅常沙娜、鲍营等艺术大家重绘的敦煌壁画作品,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数字光影展陈方式,带领观众走入光影时空隧道,穿梭于过去与现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当下隔空对话。

  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确实,展览核心仍是中华瑰宝、享有东方艺术博物馆美称的敦煌文化艺术,形式上则通过先进的光影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和演绎,使观众可以沉浸其中,穿越历史,在流动的光影艺术中感受敦煌的魅力。

  谭平也指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少年跟随被誉为“敦煌保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历代壁画艺术,后来,她将熟悉的敦煌图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为敦煌美术运用开启了另外一扇大门。常沙娜表示,艺术与科技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艺术与科技互相成全、美美与共,可以快速地让更多人了解丰富的文化,“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一种新的实验与实践。

  “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是我在生活中时刻不忘说敦煌的美好。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常沙娜说。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不少观众注意到,“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全球首展”。就此,谭平指出,“希望展览能够‘走出去’,这也是历时近两年打造的这个展览的思路——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

  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光影展作为展陈形式,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近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间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与“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开幕同日举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拥有丰厚的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引领国际潮流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共识下,文博专家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表达”上。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表示,此次展览是对中华文化遗产展示工作一次新的探索,“说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从展示文物的角度而言,既要用国际上观众能懂的语言,同时也要关照展览脉络的完整性。”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感,“表现形式和内容呈现之间,并不矛盾”。(赵晓霞 郑 娜)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