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探索苏州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的存续样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探索苏州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的存续样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1-08-04 09: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孙光圻

  为献礼建党百年,苏州市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推出了一部原创评弹剧《红军故事》。该剧以红军长征路上发生的真实故事为主线,通过一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的回忆,将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夜渡于都河》《红土地》《半条红军被》《连心绳》《一把野菜》《半个高粱馍》《司号员》串演出来。全剧以小故事见证大情怀,以传统曲艺彰显初心和使命,弘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农红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日前,该剧成功入选“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关注和肯定。

探索苏州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的存续样式

  评弹剧《红军故事》海报

  《红军故事》编创时逾三年,历经“评弹组曲”“评弹情景组曲”的阶段性演进,以苏州评弹为艺术载体,融合现代舞台艺术元素,其创作中的诸多努力对于古老苏州评弾的传承创新形成颇多启示。

  “跳进跳出”,传承苏州评弹的音乐美学和艺术规范

  《红军故事》是一场彰显苏州评弾特色、气韵优雅、原汁飘香的演出。舞台上所有主要节目都由评弹专业演员表演,实现名家引领、骨干担纲、新秀显现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结合。其中,苏州评话名家姜永春和“牡丹伉俪”袁小良、王瑾等国家一级演员的加盟,为全剧的铺陈提供了诸多闪光亮点。而作为主力参与的一批经验老到的资深演员和出类拔萃的优秀中青年演员,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他们在表演短篇说唱及选曲和开篇中,充分展示了“一桌两椅”的传统书台样式,展示了吴侬软语的苏州说唱特色,展示了中规中矩的面风手势口技等基本功法。尤其令人击节的是,弹唱中展现了很多苏州评弹的主要流派唱腔,如激越跌宕的杨调、流畅舒展的琴调、亲切柔和的俞调、婉转悠扬的徐调、朴实大方的蒋调、铿锵有力的薛调和苍劲有力的陈调等,这一切守正传承了苏州评弹的音乐美学和艺术规范。

  更为重要的是,演出切实地演绎了苏州评弹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即演员在身份上的“跳进跳出”。例如,姜永春既以老红军身份担当全剧串讲的“说书人”,又以角色身份表演红军“司号员”。又如短篇评话《红土地》,两位演员分演了说书人、师长、侦察兵、三排长、伤员、战士等;短篇弹词《连心绳》,两位演员也分演了方营长、班妹、夫人、战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开篇或选曲的唱词,无论是五字句还是七字句的上下呼和落调,都符合基本书调的音韵规范。很多唱段极具苏州弹词的惯有特色,如开篇《一把野菜》中,6个“说我是”与9个“哪知晓”迭句连接在一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听来回肠荡气、倍感亲切。此外,集体开篇、小组唱和评弾歌的唱词和编曲,也都是以苏州弹词为基调演化而成,与书坛常见的《苏州好风光》等评弹音乐表演别无二致。

  大胆创新,在剧场效果上实现大幅拓进

  《红军故事》传承了苏州评弹固有的语言与音乐特质,但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较之《苏州园林》《十二金钗》《唱支山歌给党听》等其他主题评弹专场演出,该剧在剧场效果上实现大幅拓进,可谓别样风采、犹添新味。内在原因在于这一创作中大胆创新,适度融入了一些戏剧舞台的背景和表演因素。

  在表演场景上,该剧营造了戏剧大舞台的氛围,具有直接和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宏伟真实的红军活动动态和静态场景,情景演员的人物雕塑和战士们的冲锋画面,以及各色灯光的投射和通栏视频背景的切换,这种共同交织营造而成的剧场氛围,别具震撼心扉的艺术效果。而化妆服装方面,根据舞台大、空间深、灯光强的特点,对舞台情景活动和个性化的演员进行了必要的彩墨化妆,穿着和搭配了特定服饰,使演员与角色在外部形象特征上尽可能协同统一起来。如通贯全剧的老红军的化妆和服饰就是一个例子,他身穿黄绿色红军装,头戴五星红军帽,脸部化妆肤色黝黑,眉须则掺以白色,左胸前满挂勋章,准确地显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

  针对演出调度,配合剧情的需要,该剧灵活应用了“二道幕”升降、书桌平台移动和定光投射变化,让演员适时上下,无缝衔接。例如,第一幕随着老红军和工作人员下场,二道幕开启,此时小组唱《夜渡于都河》的演员已经就位,随即开始表演,表演结束,又下二道幕,转换为红军战士在风雪中艰难行走的情景表演。又如,短篇《连心锁》表演结束时,定点投光收息,让剧中人班妹暗下。从舞台管理的角度来说,根据演出需要,利用该文化艺术中心的综合优势,引进了编剧、导演、艺术总监以及作曲、舞美、灯光和造型等环节,约请了一批国家一级专家参与,从而使各分支节目做到统一审美、协同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

  从评弹到评弹剧,苏州评弹活态发展的必要探索和有益尝试

  《红军故事》的创编和演出,使我们掩幕而思这样一个许多传统艺术如今都必然要面对和破解的新课题,即在大力倡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当下,类似苏州评弹这样的传统艺术如何实现老树发新枝,焕发勃勃生机?

  从去年上海的《医圣》到今年苏州的《红军故事》,评弾剧的出现已非个案。这使人不由想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在我看来,《红军故事》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苏州评弹艺术样式在新时代有效存续和继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审美环境的改变和受众欣赏需求的提升,苏州评弹无疑将进入大剧院、大舞台,而这种演出环境和技术配置的调整,必然会对原有观演互动态势带来相应的影响,从而对一桌两椅、无需化妆、不求声光的传统表演格局提出新的审美要求。

  同时,在信息传播和交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各种艺术样式特别是相邻艺术样式,比如曲艺和戏曲的跨界合作和相互渗透,已成为一种主观需要和客观存在的现实。如何既要守正传承、移步不换形,又要创新发展、原汁添新味,是所有传统艺术样式不能不面对的历史考问。

  当然,我们还要看到,这也是“评弾就青年”的一种历史责任。评弹“老听客”陈云同志曾经深刻指出:“不要让青年就评弹,而要让评弹就青年。”从根本上说,评弹的未来属于青年人。这种2个小时左右演出时间的中篇评弹、评弹剧和主题专场模式,比较适合于青年受众的审美兴趣和观演时间,因此《红军故事》这样的创新创作是苏州评弹动态性和活态性发展的必要探索和有益尝试。质而言之,在演出环境上小剧场和大剧院并举,在演出受众上“银发族”和青年人兼顾,在演出内容上传统与现代齐飞,使两者彼此协同、相互支持,不失为现阶段苏州评弹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孙光圻)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