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于洋
我从小生长在东北,对这片黑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散发着东北人特有的粗放豪气与乐天精神的民间歌谣,那些在白山黑水之间为了保卫家乡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故事,自少年时代开始便一直感染和影响着我。
攻克锦州(油画)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柳青(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1997年,我离开故乡长春来到沈阳上大学,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因就读史论专业的缘故,一幅富有英雄主义精神特质、近距离描绘辽沈战役激烈战场情境的经典油画作品《攻克锦州》,常常会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这幅由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柳青几位任教或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的油画家创作于1969年的油画名作,描绘了在1948年辽沈战役的主战场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的战斗场景,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和造型严谨的人物形象,使这幅画作让人过目难忘。作者对各种战术动作及武器装备的细节把握精准、刻画细致,充分展示出战斗现场的紧张性和真实感,更让初入美院的学子们深深着迷。
在那时的鲁美校园里,我常能遇见这幅画作的主创者任梦璋先生。当时就听说他早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教于东北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在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深造。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马训班”年龄最小的成员之一,任梦璋在马克西莫夫悉心指导下完成毕业创作《收获的季节》三联画。这件作品也奠定了他后来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路径,和作为“鲁艺”传人扎根现实、扎根生活的创作态度。
在后来的交流中我才得知,这幅《攻克锦州》对于任梦璋油画创作之路的重要意义:从1961年到1977年,他曾三画《攻克锦州》。最早的一幅要追溯到1960年,中国革命博物馆组织各地画家创作一批历史画,任梦璋受命创作辽沈战役军史画。为此,他研究军史,走访参加过辽沈战役的指战员,逐步将题材构思确定为攻克锦州。一年后,他在北京东方饭店创作完成了第一幅《攻克锦州》油画作品,今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969年,合作完成的同题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1977年的合作作品收藏于东北烈士纪念馆。在这三幅同题作品中,当属1969年完成的《攻克锦州》影响力最大,1998年国家邮政局发行《解放军三大战役纪念》主题邮票,第二枚“攻克锦州”即选取自此画局部。
正因为直接呈现战场的宏大场面,“攻克锦州”曾作为一个重要母题,被画家们反复表现。除了任梦璋等5位画家创作的这幅油画名作之外,还曾以大型全景画的形式展现在公共空间。那是在1986年10月,辽沈战役纪念馆新馆在辽宁锦州破土动工,随即成立了由宋惠民、许荣初、高泉担任组长,关琦铭、孙浩、王铁牛、李恩源、杨克山、傅大力等为组员的《攻克锦州》全景画创作小组。在这幅全景画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之一许荣初曾在1987年3月赴苏联考察莫斯科的《渡罗季诺战役》和伏尔加格勒的《法西斯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覆灭》两幅著名的全景画。全景画形式的触目感、临场感,及其画面边缘淡化乃至消失的改变,都使“攻克锦州”的视觉艺术意象得到了新的升华。作为20世纪中国第一幅大型全景画的《攻克锦州》,运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油画语言,把宏大战争场面组织在一个环形画幅中,也使观众产生了置身于当年战场之中的错觉和幻境。这件全景画完成多年以后,在2009年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由宋惠民先生再度领衔的创作团队,完成了油画作品《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创作,新版作品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从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4幅主题油画,到纪念馆里的大型全景画,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再到新世纪,历经五度创作的“攻克锦州”的图像叙事,显现了新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多元价值与时代流变。而我的个人求学与事业成长历程,也从新旧世纪之交的鲁美校园岁月跨入到新世纪的北京工作生活。
2004年,我来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读博士,直到后来在中央美院任教,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和中国画学研究与教学,负责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的理论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系统梳理了20世纪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经典作品的发展文脉,也开始在近现代中国的宏观历史语境和中西美术比较视域下思考、观照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课题。特别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专题研究方面,我在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和一系列关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的学术论文中,都谈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带有叙事情节的人物群像的绘画图式与艺术理法问题,和主题性创作如何突破“模板化”与推陈出新的问题。以这样的视角与维度再来看“攻克锦州”的视觉意象,也使这种认知超越了艺术史层面,而进入到历史文化的深闳境界。
回顾往昔,我们从画面走入真实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的时间是在1948年10月15日,这场战斗也是辽沈战役中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战。当我们再次回望任梦璋等5位画家创作的这幅最为经典的油画作品《攻克锦州》,仿佛找到了穿越历史的一扇窗:画面从战场正面近距离取景,远景中依稀可见锦州城的外围,在炮火的掩映下,已有两路大军打开突破口,浓烟之中依稀可见楼房、市区中的古塔和工厂等建筑物;而在近景中,东北野战军战士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如潮水般涌向敌人,直指锦州城。这种涌动的视觉趋向,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即景感和代入感,同时也将历史的真实瞬间,将黑土地上英烈们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永恒地贮存在恢弘壮阔的画面之中。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