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解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样本”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解析文化遗产保护的“泉州样本”

来源:解放日报2021-08-12 10: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从易

  不久前,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系统地涵盖了宋元泉州海外贸易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运输、交易、消费、服务、管理等核心环节,覆盖了从港口经城市到腹地的地理和经济区域空间,共同促成了泉州在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56项世界遗产之中,宋元泉州别具意义。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马可·波罗笔下的“光明之城”。正如评论所说:“光明之城”的文化遗产不仅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也在传递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气质。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耕农业文明为人所熟知,宋元泉州所附载的历史文化记录了中华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互动,这为世人了解古代中国如何“面向海洋”及“海上世界”如何汇入中国增添了新视角。

  而在过往的岁月里,泉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泉州样本”,提供了一种经验与启思。

  遗产的价值阐释发生变化

  10至14世纪,历史悠久的世界海洋贸易又一次迎来繁荣期。活跃于海洋上的商人和使者们,为各地的物资、产品、财富、技术与文化的广泛交流,构建起了世界性网络。在这一世界体系里,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泉州举足轻重。因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在此地设立市舶司,泉州成为国家级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窗口,是亚洲海洋东端最为重要的中心港口之一。在当时,它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并以Zayton(刺桐)之名流传于世。

  中国的泉州,也是世界的泉州。宋元泉州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接纳多元文化在泉州和谐共存,出现了“市井十洲人”“缠头赤足半蕃商”的盛况;同时,泉州以平等互信、对话交流的姿态,推动我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技术、文学典籍和哲学思想等传播到海外,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泉州是从中华古老的农业文明土壤中盛开出的一朵海洋文明奇葩,自然,这里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矿”。对当代人来说,如何讲好文化遗产的故事,该从什么角度将文化遗产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具备国际高度、国际视野、国际特色的主题,让世人更好地理解泉州、感受泉州,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泉州的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泉州曾以“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参加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审议,未获成功,审议结果为“发还待议”,成为多年来国内唯一未能一次性成功申遗的项目。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从上次“发还待议”到此次短短6分钟时间便获一致通过,区别在于遗产的价值阐释发生了变化。

  2018年申遗时,泉州以“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申遗主题,略显空与大。当时所选的16处遗产点与海上贸易线路的联系不强,没有展现不同文化融合的足够证据,几乎没有展现泉州城市肌理和港口遗存的提名地。2020年,主题改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新申遗,并新增安平桥、顺济桥、市舶司遗址、南外宗正司遗址、青阳下草埔遗址、德化窑遗址6个遗产点等内容。主题突出了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贸易的一个中心”的世界性意义;新增的考古遗迹、遗址,更多维度地支撑泉州作为宋元时期国际贸易中心的价值,让其普遍价值更加丰富和完善。

  泉州经历的申遗波折充分说明了:有文化遗产的富矿很重要,但讲述文化遗产的故事同样重要。

  另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本

  如何处理好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个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需要更新与发展,这会带来城市开发渐趋饱和、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状况。在经济利益的冲动下,不少城市大拆大建,大量历史建筑被破坏拆除,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或传统民居被破坏,导致城市文化脉络被粗暴地割裂,让城市失去灵魂。

  泉州提供了另一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本。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早在1983年,泉州就编制了《泉州城市特色的保护和创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古城结构特色的保护,划定核心保护区域。1993年编制的《泉州市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首次划定古城区范围,并纳入1995年《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编制的《泉州市古城保护整治规划》,将古城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保护地段和风貌重点整治区三个层次进行分区保护……泉州早早地从城市规划的高度明确了对古城的保护,古城内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需要遵从相关规定,让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都纳入“有序”之中。

  当然,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不仅需要规划来护航,更需要管理来落实。毋庸讳言,规划与管理不断摇摆,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和严肃性,导致城市格局频繁变动,对城市文化遗存的保护十分不利。好在,“规划改样”的乱象,没有在泉州出现。尤其是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泉州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立法放在重要位置,开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规范化的全新篇章,以法治力量守护城市的“根”与“魂”。形成维护规划稳定性的长效机制,是文化遗产保护坚强的后盾。

  如何更好地“活起来”

  “保下来”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活起来”?这是另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不少城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两种误区。一种是在发展的名义下,破坏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大量仿古建筑。但它们空有古街区、古建筑的壳,缺乏真正的文脉,后人无法从中了解城市历史发展的历程。第二种误区是旅游驱动,过度地商业化,将原始居民全部迁出,充满活力的生产、生活场景消失殆尽,文化遗产成为静态的遗址,失去鲜活的魅力。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要保护它们的物质层面,也要保护它们身上的“活态”价值。泉州着力于将古城6.41平方公里打造成“活态博物馆”,把众多古迹风貌建筑,作为构建博物馆的物质展品;把居民的日常生活、习俗活动,作为这座博物馆的活态展品;让街巷既是古城的肌理脉络,也是游览线路,更是展览载体……最终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人留乡愁”。

  “活态传承”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保护和发展应该是并存的:既要保持文化遗产的活态魅力,也需要充分满足民众对更好生活的期待。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一些古民居、古大厝、历史名人故居因年久失修、疏于管理、超负荷使用等原因,已经面目全非。对此,泉州不采取大拆大建或盆景式开发,在不改变街区传统网格和建筑肌理的前提下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推行“微改造”,实施遗产周边环境整治和居住环境提升等举措,改善古城的排水排污、电力电线、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让古城更宜居,满足居民能够在街区内继承、延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活态传承”是未来文化遗址保护的趋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在群众中、在生活里将文化遗产的魅力与价值充分延展开来。生活有多广阔,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有多悠长。(从易)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