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油画《开国大典》:一曲新中国的赞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油画《开国大典》:一曲新中国的赞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09-16 09:0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 辉

  时间回溯到1953年5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审阅一批将赴海外展览的美术作品,看到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后,高兴地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自己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这是油画《开国大典》所受到的当之无愧的赞誉。画作展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一幅纪念碑般的作品。画面上,黄灿灿的菊花,红通通的灯笼,人们脸上庄重而喜悦的神情,湛蓝而开阔的天空,广场上飘舞的旗帜,还有满怀期待的人民群众。《开国大典》以恢弘的视野、明丽的色彩,民族化的语言和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新中国庄严和谐的形象,表达了人民喜悦激动的心情,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见证。

  1953年9月2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图片来自:人民数据)

  开国大典(油画)董希文 (靳尚谊、赵域、闫振铎、叶武林复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开国大典》是195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亟待有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展现新中国风貌。当时,中国传统绘画难以表达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苏联式的油画绘画语言又难以展现中国风度和气派。接到任务的中央美术学院经过研究,将这副重担落到当时只有37岁的年轻教师董希文身上。

  董希文曾在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上海美专三所艺术院校学习,对西方古典油画和现代派作品稔熟于心。出于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他又曾致信常书鸿先生,在1943到1946年,用3年时间在敦煌全力临摹研习壁画,对于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传统绘画,特别是壁画的艺术表现方法有了深入的体会和感悟。董希文还亲历了天安门广场上开国大典那激情澎湃的一刻,充满了表达和创作的热情。正是这种对中西艺术的研习与掌握,对新中国的热爱,以及时代赋予每个人蓬勃向上的朝气与创造力,让画家有了更为大胆且具有突破性的实验和设想,成就了《开国大典》融汇中西又凸显民族气派、民族审美的独特风格。

  《开国大典》首先是一幅油画,建立在西方素描和造型的写实基础上,人物塑造准确,建筑、场景以及广场人群都有强烈的现实感,这符合重大历史题材的纪念性绘画的诉求。作品更将现实做了艺术化的提升,并将中华民族传统绘画技巧和审美融入创作中:在构图上,董希文采取了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看的角度,将天安门城楼、国家领导人、广场群众以及广阔的蓝天纳入同一画面,突出了“大团圆”式的节日气氛;为了让视野看得更远,画家突破西方油画焦点透视的写实原则,参考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灵活手法,远近虚实结合,使广场和天空无限延展开来;人物形象更为单纯化,舍弃了琐细的细节描绘,集中表现国家领导人的精神、风貌和特点;以中国人喜爱的红、黄、蓝作为主色调,压低明暗强度与冷热对照,突出色彩本色的对比;减弱光源造成的阴影,放弃西方油画厚涂堆积的手法,控制过于写实的体积感,凸显画面的装饰性和平面效果。

  这些源于中国画传统而又巧妙应用的手法,让作品有了喜庆而明朗、庄严而稳定的效果,更加具有象征意义。为了画面的整体性表达,董希文还做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他在画中去掉了天安门城楼上原有的毛主席身边的一根柱子,使视线不再被遮挡。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有西方油画的造型基础,有中国绘画技法的传承和创新,有艺术化的对现实的改造和提升。董希文开拓性的创作,也得到了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等艺术家的支持和肯定;1952年作品完成后,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保存;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画作《开国大典》,受到广泛关注;同年,董希文在《新观察》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经验》等文章,逐步阐述了在油画创作上学习应用民族绘画技巧的经验。

  《开国大典》的成功,为油画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尝试和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上世纪50年代,艺术界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总体持批评态度,而董希文却提倡兼容并蓄,从以敦煌为代表的民族绘画中汲取丰富的艺术源泉,应用到现实主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没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胸怀,没有深刻的民族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艺术的改造和提升以及中西艺术的融会贯通。《开国大典》是董希文在20世纪50年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索和尝试,对于今天的我们,更有着启发的意义和作用。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油画《开国大典》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我曾前去观摩:近看灯笼红纱映着的光线,地毯毛绒蓬松的质感,琉璃瓦的闪光,汉白玉栏杆由于年代久远而微微泛黄,如此细腻而生动;远望天空透明澄净,风和日丽,方队整齐,旗帜飘舞,整幅画面庄重大气,热烈明朗。从细节到整体,作品都典雅和谐,一派泱泱大国气度。

  时隔多年,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董希文先生心中的那份庄严和神圣。他同那个时代的人一样,对新中国爱得深沉,爱得热烈,爱得真挚。油画《开国大典》是唱给新中国的一曲赞歌,是人民对祖国的无尽祝福。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

  ■ 经典回放

  油画《开国大典》展现的场景是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五根红色大柱排列在左边,画家大胆去掉了右边的一根柱子,使画面中心有了充足的表现空间。画面喜庆气氛是由地毯、红柱、灯笼和广场上的红旗的红色基调所形成的。在城楼上,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油画由董希文创作于1953年,靳尚谊与赵域于1972年临摹、闫振铎和叶武林于1979年修改完成。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