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园林创新 诗意栖居

来源:人民日报2021-09-17 08:4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黄 晓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座文化艺术宝库。避暑山庄、颐和园和九座苏州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视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古典园林作为热门旅游景点,日益融入当代生活。一些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就吸收借鉴了古典园林文化元素。一些游戏设计师甚至开发出古典园林主题游戏,让人们可以在线上亲自设计建造一座园林。

  不过,激发古典园林文化活力,还需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究竟美在何处,懂得其独特韵味何在。只有深入园林文化内在机理,才能创造出与当代生活相融相生的新景观,而不是满足于对古典园林符号化的简单借用。

  认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美

  要实现古典园林文化的现代传承和转化,就要深入认识它的社会功能、艺术价值和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公众参与度很高。宋代词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皇家的琼林苑和金明池每年二月开始向众人开放,“命士庶纵观,谓之开池”。此外,从历史上看,不仅全民游园,而且广营园林。对中国人来说,园林不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凝结了千千万万人的智慧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综合艺术性,文化场所功能突出。无论诗歌、绘画、书法,还是茶道、琴曲、戏剧,在中国古代多以园林为舞台。亭台楼榭之中可抚琴可作诗,可吹拉弹唱,可笔墨雅集,古典园林与古典艺术和谐共生。苏州网师园中有看松读画轩、怡园有坡仙琴馆,江南才子余怀在无锡寄畅园欣赏昆曲后,写下名篇《寄畅园闻歌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典园林,大多承载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流韵余响。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思想独特,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寄托着今人与古人的精神往来。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中国园林的精髓,在于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北方的避暑山庄和颐和园、江南的环秀山庄和沧浪亭,莫不如是。此外,中国古代的园名和景名多有典故出处,造园者往往通过这种致敬古人的方式,寄寓个人精神追求。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名字取自晋代潘岳的《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无锡寄畅园取自王羲之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常州止园取自陶渊明的“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等等。

  在现代生活中创新园林设计

  古典园林文化的现代传承和转化,离不开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喜欢身着传统服饰,徜徉于园林之中。有趣的是,古人也有此雅好。宋代司马光就定制过一套古代衣冠,“入独乐园,则衣之。”今人穿古装游园,无意中应和了古代游园风尚。

  不过,司马光更通过在园中造景与古人交流。独乐园有七处景致,分别表达了司马光对董仲舒、陶渊明、王子猷、白居易等七位先贤的敬慕。可见,要解读古典园林的文化密码,还需今人深入园林景致背后的历史文化,对园中一花一石的文化意蕴有所体会。今天若止步于打卡式的“到此一游”,古典园林则无异于普通公园,对游人来说也可能是抱憾而归。

  对当代建筑设计师来说,可以通过对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创造当代园林新景观,赋予古典园林以现代气息。

  借鉴古典园林形式要素,可创造“古而新”的新园林。古典园林的形式要素含有丰富的文化寓意。比如,苏州留园曲溪楼旁的登楼石阶刻有“一梯云”三字,以石喻云,人们登楼时仿佛踏云而上;耦园东部采用涡旋状拟日纹的太阳花窗,西部配以同心双环水花纹的月亮花窗,寄寓“日月同辉,夫妻谐美”之意。今人踏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往往被它源自传统营造的简约形式所打动:建筑色彩采用苏州传统黑白灰三色,清新典雅;庭园主景是水池北边、以拙政园白墙为背景的片石假山,致敬古人“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传统,仿佛一幅宋代山水画,传递出江南风景的独特意境,被誉为“古而新、苏而新”的当代设计典范。

  发挥古典园林特有的空间叙事性,现代设计大有可为。造园如作文,重视布局谋篇,起承转合。比如,圆洞门是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元素,代表满月或明镜。游人透过洞门看到的是月中之境、镜中之景,洞门内外景致迥异,代表不同的世界。苏州虎丘的“别有洞天”圆洞门,门外是开阔平坦的千人石,门内则是峭壁森严的剑池,一道门给人恍如隔世之感。古典园林中洞门的这种“穿越”性,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主题有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朱育帆设计的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是对废弃的工业矿坑的改造,就借鉴了古典园林的叙事性。矿坑花园的入口是倾斜向下的长条形钢筒,游人沿不锈钢栈道可以下到矿坑底部,转而进入幽暗深邃的山洞,从山洞穿出后,忽见修复后的花园,深潭碧水,层峦叠翠——桃花源的传统意象与钢板、玻璃等现代材料并置,在汇通古今中实现园林空间的叙事性,给人以多重的游览体验。

  古典园林的综合艺术性,也为今人提供了创新思路。园林不仅有赏心悦目的景观、辗转变化的空间,还是古人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北京故宫乾隆花园的禊赏亭可供曲水流觞,扬州个园的黄石秋山可供重阳登高,苏州虎丘的千人石曾是古人举行中秋曲会的场所,众人歌咏较艺,通宵达旦,是当时一年一度的风雅盛会。结合今天的科技手段和当代审美趣味,苏州恢复“虎丘曲会”,并推出“网师戏语”“拙政问雅”等夜游文化活动。其中,网师园夜游将园林特色与传统舞台艺术巧妙结合,游人可在园中万卷堂聆听丝竹琴箫,观赏昆剧评弹;拙政园则围绕传统文化中“月”的意象,将园中景致与声、光、电等媒介技术相结合,以古入今,古今共成,为游客构建穿越之旅。

  中国古典园林回应着人类对“诗意地栖居”的诉求,其蕴含的创作手法和文化思想,尚有待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共同探索和开掘。相信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古典园林将不断激发内在活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