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符号里的中秋

来源:解放日报2021-09-19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赵运涛

  人是“符号的动物”,“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学系主任赵运涛的新著《符号里的中国》从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精选能够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上到传统神话与故事中的龙、凤、貔貅、太极图、八卦图,下到孩子们喜欢的葫芦娃、孙悟空、哪吒,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考辨,将“文化中国”以可亲可爱可感的方式娓娓道来,彰显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魅力。作者博物洽闻,通达古今,通过读懂符号里的中国,在高科技、时事、考古等热点中发现文化价值,将日常生活变成一场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古代的中秋节可以通宵玩耍?吃月饼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谁是第一个月宫之主?中秋将至,让我们从“符号里的中国”寻找答案。

  最早的月宫之主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据说源于远古的祭月崇拜。《礼记》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就是夜晚祭祀月亮。而八月十五被定为一个节日则是到了唐代。《唐书·太宗记》曰:“八月十五,中秋节。”

  到了唐代,祭月变成了赏月,并增加了“团圆”的内涵。到了宋代,中秋节极为兴盛,成了重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通宵达旦地游玩。《东京梦华录》说:“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元代末年,又出现了吃月饼的习俗。明代《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月饼仿照圆月的形状,也是为了祈祷团圆。到了明代末年,北方一些地区又出现祭祀兔儿爷的习俗。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时至今日,每到中秋月圆之时,人们仍会仰望月宫,追寻嫦娥、玉兔、金蟾、桂树以及吴刚的踪影。然而,这些人们想象的月亮上的神人或精灵,并不是在同一个神话体系中一下子同时出现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叠加而逐渐被人们“凑”在了一起。

  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高山上有山神,深渊里有水神,月亮上自然有“月精”。月有圆缺,古人又认为“月精”可以死而复生。《楚辞·天问》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顾菟”并不是兔子,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举出十来个证据,证明“顾菟”实际上是蟾蜍,而蟾蜍就是“月精”,这是在人们的幻想中最早登上月球的“宫主”。

  那么,我们常说月中有白兔捣药,兔子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月亮上的呢?汉代刘向《五经通义》说:“月中有兔与蟾蜍何?”这是认为月中有兔子和蟾蜍两种精灵。从西汉帛画中,我们发现,月亮上确实还有一只兔子,但这只兔子在奔跑而没有捣药。传说捣药的兔子本属于西王母神话,大概因为有关嫦娥的传说往往说她吞服了不死药,而月亮又被看作能“死而复生”,这些联想最终使得月亮上的兔子有了本职工作——捣药。

  这只兔子又是如何“去”了月亮上的呢?闻一多在《天问·释天》指出:“盖蟾蜍之蜍与兔音易混,蟾蜍变为蟾兔,于是一名析为二物,而两设蟾蜍与兔之说生焉。”实际上只有一只蟾蜍,“兔”完全是出于读音的误会。月亮上有了兔子的传说后,又因为后人喜欢兔子而不太喜欢蟾蜍这种动物,“玉兔”的形象就逐渐压倒了蟾蜍,成了月宫中嫦娥的陪伴者。

  嫦娥何时“奔月”

  嫦娥可能是从《山海经》里的常羲演变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常羲是月亮的母亲,“羲”古音与“娥”相近。嫦娥奔月的传说大概先秦时期就有了,到了汉代,有了比较完整的记载。《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姮娥即嫦娥,她趁羿不在的时候,偷吃了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宫去了,这是第一次将嫦娥和后羿联系起来了。为什么嫦娥能拿到后羿的不死药呢?到了东汉,高诱在《淮南子》注释中进一步做出解释说:“姮娥,羿妻。”《淮南子》中,有不死药的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射日的后羿,早期是没有任何关于他的妻子的记载的。直到东汉,高诱才说嫦娥是射日的后羿之妻,乃是“误”认,但从此人们也就认定了嫦娥与后羿是一对。

  到了明末,题作钟惺编辑、冯梦龙鉴定的《有夏志传》再一次发生“误”解,又把历史上的后羿与嫦娥看作了夫妻。说夏朝国王太康看上了后羿的妻子嫦娥,想用一座城池跟后羿交换,后羿居然答应了,嫦娥知道消息后大失所望,偷偷吃了不死药而飞升月宫。这就又把历史上本有妻子的后羿与神话传说中的后羿混淆了,而且还为嫦娥奔月找了一个新理由,那就是:嫦娥是被逼无奈而吃了不死药奔月的。早在唐代,李商隐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能会为自己吃了灵药后悔吧,因她自己的私心而只得独守广寒宫。大概因为当时还没有传说说她是被逼无奈的。

  除了《有夏志传》,后来民间又有传说说后羿不在家,其徒弟蓬蒙想抢夺不死药,嫦娥无奈吞药而升月,等等。嫦娥奔月的理由,后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于嫦娥奔月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蟾蜍与嫦娥本来是毫不相关的故事,只因为都在月亮上,所以到了汉代,人们把嫦娥的故事与月亮上的蟾蜍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解释月亮上蟾蜍的来历,另一方面又能解释嫦娥与后羿故事的结局。在汉代,人们认为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初学记》卷一引古本《淮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是说嫦娥到了月宫,最后的结局是变成了癞蛤蟆。大概后来人们觉得美女变蟾蜍的故事过于破坏美好了,就渐渐将嫦娥的故事独立出来,于是月亮上就有了嫦娥和蟾蜍两种生物。再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嫦娥作为月宫仙人的形象胜出,嫦娥变蟾蜍的故事就渐渐消失了。

  《西游记》中,嫦娥也有出场,是美女的形象,与之相关的最有名的故事大概就是猪八戒调戏嫦娥了。除此之外,在收玉兔的时候,嫦娥也出现了。“行者回头看时,原来是太阴星君,后带着姮娥仙子,降彩云到于当面。”太阴星君是道教后来创造出来的“月神”,民间常把她与嫦娥合二为一。当太阴星君收了玉兔之后,来到国王面前,孙悟空介绍说:“天竺陛下,请出你那皇后嫔妃看着,这宝幢下乃月宫太阴星君,两边的仙妹是月里嫦娥,这个玉兔儿却是你家的假公主,今现真相也。”围绕在太阴星君身边的是众多嫦娥,也就是说月宫中有很多仙女都被称为嫦娥,当年猪八戒调戏的嫦娥可能只是月宫中的嫦娥仙子之一。太阴星君还介绍说,这位公主本是月宫里的“素娥”(嫦娥的别称),只因为她在月宫打了玉兔,又思凡下界,就转世做了公主,而玉兔为了报仇,才下界取代她,又想着和唐僧成亲。可见在《西游记》中,月宫上的神仙是极多的,而实际上这些又都可看作是传统嫦娥的“分身”。

  中秋的吉祥元素

  早期神话传说中,月宫是很冷清的,只有嫦娥与玉兔、蟾蜍,嫦娥是很孤独的,连个邻居都没有,所以李白《把酒问月》诗曰:“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到了晚唐,月宫中才又多了一个人,即吴刚。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记载,西河有个叫吴刚的人,因学仙有过,被罚到月亮上砍桂树。这棵桂树很神奇,一斧子砍下去,瞬间就又能复合,于是吴刚只能不停地砍,而树则随砍随合。《西游记》中沙和尚曾夸耀自己的兵器说:“宝杖原来名誉大,本是月里梭罗派。吴刚伐下一枝来,鲁班制造工夫盖。”也就是说,沙僧的禅杖是吴刚伐下来的一根桂枝。

  月宫上有了嫦娥,也有了吴刚,那么他们两个是夫妻关系吗?辛弃疾词曰:“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嫦娥究竟有没有嫁人呢?最晚到西汉就有嫦娥飞天的完整故事了,东汉时她被“误”认为是后羿的妻子,而到了唐代才有吴刚学仙的故事。吴刚的故事要晚得多,所以至少在唐前,是不会有他们是夫妻的传闻的。

  后来民间确有一些传说将吴刚与嫦娥视为夫妻,但这种说法应该是近现代才出现的。大概因为他们同在月亮上,一男一女,嫦娥的形象又常是手拿桂枝,而吴刚是伐桂的,于是出于各种目的,如对爱情圆满、家庭团圆的向往等,总希望嫦娥与吴刚能有点“绯闻”。

  总之,中秋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为中国传统文化增色不少,它本身就是“团圆”的象征,是相思的寄托。月宫上的诸多神话传说形成的符号,也形成了各种吉祥元素,如嫦娥是美的象征,桂枝是“贵”的象征,等等。在古代绘画、家具、剪纸等艺术作品中常见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蟾宫折桂、玉兔捣药等图式,这些都是古人审美及美好愿望的体现。(赵运涛)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