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寻梦桂花源

来源:人民日报2021-10-03 10: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范昊天

  “玫瑰香,茉莉香,比不上江南的桂花香……”在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的咸宁,几乎男女老少都会哼唱《江南桂花香》。

  咸宁是我国五大桂花产区之一,各县市区都有桂花踪迹,尤以咸安区桂花镇最为著名。秋日,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有桂花盛放,大街小巷桂香四溢,令人沉醉。

  赏桂花 老树新生

  初秋,淅淅沥沥的小雨中,记者来到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桂花源风景区。沿着湿漉漉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路旁桂花树叶片间已经冒出星星点点的米黄色小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一般而言,9月中下旬是本地桂花开放的时节。”桂花镇文化站站长吴剑介绍,只有在气温适当、雨水充沛的情况下,桂花树才会开启花芽。

  咸宁市桂花栽培历史悠久。大规模人工种植桂花则始于明代,盛于清代。

  新中国成立后,桂花镇的祝隆运、顾兆远等5位六旬老人,利用扦插技术,打破了桂花一年长一茬、20年才开花的习性。1966年,桂花镇的桂花数量已增长到20万株,年产鲜桂花10万斤。5位老人也被尊称为“桂花老人”。

  如今,咸宁的桂花资源位居全国前列。全市有约10万亩桂花种植面积,现存树龄百年以上古桂2000余株,占全国的90%以上。2000年7月,经原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审定,咸安被命名为“中国桂花之乡”。

  桂花源风景区内就有一个占地近500亩的古桂林群落,有桂花1万余株,其中树龄百年以上的200余株。夫妻桂、姐妹桂、祖孙桂,或相依相拥,或并肩而立,姿态优美,令人啧啧称奇。还有一棵“瑶台桂母”,状如巨伞,虬枝纵横交错。向导介绍,这株桂树已有800多岁。

  “我们为珍贵的古桂制定了抢救方案,安排专人维护和保养,让老树焕发新生命,继续带来芬芳。”吴剑说。

  食桂花 唇齿留香

  在咸宁,桂花开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温湿润气候,当地人称“冻木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咸宁的桂花质量上乘,花朵色黄、瓣大、肉厚、香浓。

  “桂花是药食同源植物,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吴剑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咸安区生产的桂花酥心糖、桂花糕、“淦水牌”桂花酒、桂花蜜酒和桂花浸膏等产品就打出了名气。近几年,新开发的桂花米酒、桂花露等饮品也备受欢迎。

  在桂花镇大屋雷村,55岁的雷夕举已经从事桂花酒酿造工作20多年。这是一项祖传的技艺。眼下,他正在清洗家中的7个发酵池,为酿酒做准备。

  金秋时节,桂花飘香,家家户户开始打桂花。男人撑着竹竿在树上打花,女人围着树接花,配合默契,朵朵归仓。

  “打桂花要用巧劲,桂花树中央的枝条,要上下用劲打;靠边缘的枝条,要往内用劲挑。”雷夕举说。

  打下桂花并晒干后,便可以酿酒了。桂花性温、味辛,浸酒内服,有温中散寒、暖胃止痛、化痰散瘀的作用。桂花酒微甜又带着桂花香,是老少皆宜的饮品。每年中秋节到春节前后,雷夕举家的桂花酒都供不应求,卖到湖南、广东等地,帮助他年均增收3万多元。

  近年来,咸宁桂花产业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全市现有桂花100万株,年产鲜花约150万斤。通过发展桂花生产加工等产业,全市已有桂花苗木盆景、桂花食品饮料等企业450多家,年产值超过7亿元。

  品桂花 代代传承

  千百年来,咸宁人种桂、食桂、赏桂,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桂花文化。

  大屋雷村有900多年历史,至今保留着传统的中秋祭月活动。农历八月十五的傍晚,全村人聚集在村头,献桂花酒,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大屋雷村的中秋祭月习俗兴起于清代,通过代代相传的祭月仪式,表达村民们对大自然的感恩、对美好未来的期盼。”73岁的大屋雷村村民雷应佳说,2009年以来,在民俗专家的帮助、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村里逐渐还原了一整套祭月仪式。大屋雷村被授予“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称号。

  数百年来,祭月活动逐渐丰富和发展。人们会在庭院中采一束桂花,插于花瓶,和家人围坐一起“守月华”。民间有“月亮长毛,大雨嚎啕”之说。花农通过观察月亮长不长毛,也就是有没有月华,就知道会不会下雨。月亮周围的光环便是月华。

  明月高悬的秋夜,让我们品尝桂花糕,小酌桂花酒,对月祈愿——愿桂花丰收,五谷盈仓,阖家平安团圆。(范昊天)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