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战玉冰
2024年初,马伯庸的《两京十五日》日文版上市,并荣获宝岛社“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24年海外榜第一名;2024年4月,马伯庸最新小说《食南之徒》出版,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公布的相关数据,该书仅上架两个月就已经获得2024年上半年虚构类图书货架销售新书榜第二名;2024年7月,根据小说《长安的荔枝》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拍摄杀青;2024年底,电影版《长安的荔枝》正式开机……
在现如今文学出版市场整体略显疲态的情况下,马伯庸作为一块金字招牌,其作品却呈现出逆势起飞、异军突起的状态,在图书出版、影视改编与翻译出海等多个维度全面出击,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马伯庸小说的畅销密码
具体来看马伯庸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其整体上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色:首先是从历史的缝隙中取材,从三国(《风起陇西》)到唐朝(《长安十二时辰》),从明朝(《两京十五日》)到晚清(《大医》),马伯庸写历史不像老一辈历史小说家那般钟情于书写某一朝代,而是不断在历史的长河中跳跃,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件、人物与线索。他能够快速地进入不同的历史语境,在确定主题之后大量发掘与之相关的史料,在纷繁的线索之中编织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其次,马伯庸的小说擅长借鉴西方类型小说的基本模式,并将其和中国历史相对接,比如《风起陇西》之于美苏谍战、《长安十二时辰》之于都市反恐、《两京十五日》之于追逐逃亡等等,强烈的类型化特征使得小说可以保证起码的叙事节奏。除此之外,马伯庸还常常通过限定故事发生的时间来进一步强化小说情节的紧张感,比如在12个时辰之内找出渗透进长安城的狼卫、在15天之内从南京赶到北京等。同时,西方故事类型嫁接进中国历史中的“古今混搭”并未引起读者的错位感。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望楼与大案牍术,其分别对应今天的监控系统与大数据技术,但同时又设置了古代烽火台作为历史想象的依托,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今相通”的表达效果。
再者,如果说在以往的历史小说中,马伯庸还只是喜欢写大历史中的小人物,那么在《长安的荔枝》和《太白金星有点烦》成为“爆款”畅销书之后,其笔下的历史小人物则进一步被锚定为职场“打工人”,并由此和当代读者之间形成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读者喜闻乐见的历史题材、清晰的叙事类型,再加上与“打工人”的情感共鸣,这三件利器无疑构成了马伯庸小说持续畅销的核心要素。
《食南之徒》:美食元素的新变
马伯庸的新作《食南之徒》基本上延续了其此前小说的核心成功要素,是一部典型的“马伯庸式”的作品。首先,小说故事取材自西汉时期南越国的历史。据作者自述,其创作契机源自一次广州南越王墓的参观之旅,期间他深受《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相关记载的启发。在创作过程中,他沿袭了于历史细微处取材的基本写法,在历史记载的语焉不详处生发出一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故事。如主人公唐蒙就是史书上被明确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郎中将,但又并不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所熟悉,其为马伯庸塑造历史中的“小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次,整部小说的核心叙事类型是侦探推理,主人公唐蒙冷静机智,故事中充满了“解答”与“伪解答”之间的层层反转,最后还上演了一次本格推理小说中最经典的“侦探演说案情”的场景;此外,唐蒙以“不求立功升迁,但防因错被罚”为工作信条,其安于现状的生活态度更是切中了职场“打工人”在“躺”与“卷”之间维系平衡的微妙心理。
当然,这并不代表《食南之徒》只是作者在因袭自己的前作,其美食元素的加入为小说拓展出了新的审美趣味。从国产美食类综艺节目的风靡,到吃播的兴起,对于美食的味觉享受与文化追求已然构成了当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吃货”这个称谓似乎具有嘲讽意味,实则投射了“打工人”在辛苦忙碌的工作之余,期许获得片刻清闲的主体形象。
书中美食之道与国家斗争的结合并不显刻意,反而别有一番“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味。唐蒙痴迷美食这一点在《史记》中确有记载,正是他对“南越食蒙蜀枸酱”这一独特风味的敏锐洞察,引领他发现了“过川蜀、绕夜郎、走牂柯江”的潜在战略路径,这条路线不仅为偷袭南越提供了可能,更深刻地重塑了汉代的疆域版图与历史演进的轨迹。
更进一步来说,唐蒙的吃货性格与他作为侦探的人物设定非但不构成矛盾,反而相得益彰。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必当热爱生活,所以他会特别关注日常中的各种细节,而一名优秀侦探的基本素质也是善于就生活的细微之处展开推理。
多处细节也显示,唐蒙并不仅仅是一个“吃货”这么简单,他对国家大事了然于心。小说一开场,他为手下士兵讲解大汉与南越的政治关系与边疆局势,“竹签在泥地上画起线条来。这些线条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五座山岭的大体走势……紧接着,竹签又在龙身下方勾了一个‘汉’字,上方勾出‘南越’二字。于是泥地上显现出一幅下北上南的地理图,如同拨云见雾,让整个南边格局一目了然。”
至此,一个胸怀韬略却无心内卷,热爱美食且颇具人情味和职场智慧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且鲜活起来,一个由美食展开的历史故事也徐徐拉开帷幕。美食关乎国运,而爱吃也是动物之本性。马伯庸正是这样一位在历史角落中寻觅破绽的作家,而他别样的视角,或许正是源于洞察古今共通的人性本身。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
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