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北青“云播”带您寻福添寿游“颐和”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10-06 10:0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慈禧用手指画的菊花图

  作者:郭 佳

  “十一”假期,新揭牌的颐和园博物馆正在举办“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该展览一经开展,便每天火爆,观众络绎不绝。

  北京青年报文化云播栏目“后台”日前探访了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的“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并以“十一黄金假寻福添寿游颐和”为主题进行了“云播”。

  “云播”中北青“后台”邀请了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秦雷、颐和园文物管理科科长隗丽佳和金牌讲解员舒乃光对中国的福寿文化进行充分地展示和讲解。

  “福寿特展”公益讲解火了

  据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官方统计,10月1日至5日,颐和园接待游人总量为250374人,其中日接待游客量最多的一天为10月4日,接待54711人,每日游客量峰值出现在11时至12时之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 在重点文物处设置二维码,方便观众自助听讲解,深度了解展览内涵。在线下,颐和园组织了公益讲解,针对展览区域分布两址特点,结合参观游线实际,在每日上下午游览高峰时段,组织开展公益讲解,全天候8场次同步串联,从展陈“福寿绵长”到“福寿攸同”,从“欢迎参观”到“感谢聆听”结束,10月1日至5日,“园说Ⅲ”讲解团队开展公益讲解服务40次,服务游客2700余人次。

  286件文物跨越4000年

  “园说Ⅲ——文物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特展”共有两个展厅,分别是颐和园博物馆和德和园扮戏楼展厅。展览共展出286件文物,这些展品时间跨度4000多年: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跨越至民国时期,包括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西周青铜器、汉代瓦片、唐代铜镜、宋代瓷器,以及明清时代的家具、器物、字画,甚至还有从唐代开始的外销瓷器。

  据介绍,这些展品全面地追溯了福寿文化的历史渊源,展现了福寿文化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质朴美好的审美意趣、精神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缪祥流介绍,此次展览延续2019年“园说”首展的文化脉络,依托颐和园园藏文物资源,联合国内18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园说Ⅲ”,首次聚焦园林中的福寿文化与艺术,展现园林文物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

  颐和园中寻找福寿

  北青“后台”文化云播的镜头并没有局限在展厅中的福寿。在颐和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秦雷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开始寻找颐和园里的福寿文化。

  其实颐和园里最能体现福寿文化的就是这座皇家园林的象征万寿山了。万寿山,原名瓮山,后来乾隆皇帝为其母60岁大寿将山名改为万寿山。在万寿山的排云殿大门上就有“万寿无疆”的匾额。除此以外,像慈禧所住的地方就叫做“乐寿堂”,里面也是福寿满堂。

  除了这种特别显眼的地方以外,在不显眼的地方也能够看到体现福寿的符号。据秦雷介绍,在颐和园的建筑里,有大量团寿、蝙蝠和五“蝠”捧寿的符号于房檐、窗棂之处,甚至地砖和墙砖的摆放上也暗扣着“卍”符号。

  揭秘

  慈禧51岁用手指画出菊花图

  传统的“卍”字符号是中国人“福寿”文化的缩影。而这一符号的由来可以追溯到3900多年前。此次展览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马场类型四大圈纹万字纹双耳瓮出土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附近,距今已有3900余年的历史。文物造型为“瓮”状,淡淡的橙色瓮体中心绘制了“卍”字纹。据介绍,新石器时代“卍”字纹的产生主要是经由“蛙纹”演变而来的,也体现出先民向往“多福多寿”的思想萌芽。

  有福有寿,自然也不能少了“禄”,而“鹿”则成了“禄”的代表。展览中的文物,有秦代的母子鹿纹双鹿瓦当,瓦当正中为大小两只仙鹿,成年鹿仰头站立,在它的胸前还有一只正在嬉戏的小鹿。鹿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兽”,因“鹿”与“禄”同音,所以人们将鹿视为福禄的象征,并赋予它祥鹿富贵的美好寓意。

  在众多展品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幅红纸白颜料的“菊花图”。很多游客并不知道这幅画是慈禧所作,而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是慈禧用手指画的画。

  舒乃光介绍说,这幅菊花图是慈禧太后51岁时用手指画出的。指画就是用手指和指节、手背代替画笔作画,用这种方式来画画,更能体现出作画人高超的绘画水准。同时,这幅图使用反向拓印的方法,将原本的图案的留白用朱墨填满,原图的图案就成了这幅图的留白,形成一种高度对比的图案。(郭 佳)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