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倾尽一生守敦煌

来源:北京晚报2021-10-10 10: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颐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于1944年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常先生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数十年,把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敦煌保护事业。

  常先生病逝于1994年,《愿为敦煌燃此生》是集结常先生的重要文稿、回忆录等编撰而成的自传,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分别作序。

  说起常书鸿与敦煌的渊源,可谓尚未谋面,心向往之。常书鸿1927年留学法国,就读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在1933至1935年间,师从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劳伦斯教授,在油画艺术上接受过专业的西洋美术教育。193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常书鸿漫步塞纳河畔,闲逛旧书摊,就像命中注定,他遇到了《敦煌石窟图录》。那是他当时陌生的东西,翻开来,里面是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300余幅,目录序言说明这些图片是1907年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是从4世纪到14世纪前后1000年中的创作。这些壁画遒劲有力的笔触、气魄雄伟的构图、生动奔放的人物,让常书鸿非常惊讶。随后几天,常书鸿流连博物馆,寻找伯希和当年从敦煌带来的一些文物,他越看越惊心,也越看越痛心,中国曾经有那么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而他作为一个绘画和染织专业的艺术家,竟然毫无所知,这些文物如今流落异邦,它们的故乡——敦煌,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绪,1936年,常书鸿把妻子陈芝秀和女儿沙娜留在巴黎,只身返国。在北平艺专执教期间,常书鸿目睹政府的腐朽统治,遭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如此艰难之秋,民族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怎样开展?听闻教育部有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计划,常书鸿为之心动,接受此项重任,决意开启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从此以后,五十年,常书鸿的人生与敦煌牢牢地绑在了一起。阅读这部传记,烽烟漫漫,沙尘滚滚,多少往事,仿佛也涌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动荡的五十年,个人的遭际深深地嵌在时代的命运里,常书鸿不是冲锋陷阵的将军,但是,在敦煌,他何尝不是在战斗呢?

  这是敦煌,荒凉偏僻、人烟渺茫的西部边陲。对于一个小时候生活在西湖边上,长大后浪迹巴黎的艺术家来说,首先必须经历一场洗髓换骨的自我改造。原来,所谓的“甜水井”,掺杂着牲畜长年累月连吃带拉的结果,又苦又臭,可是,从安西到敦煌120公里的戈壁滩上,这唯一的一口井,就是行路人救命的甘泉啊。这是敦煌,被抢劫、被蹂躏、几乎被废弃的敦煌,自然退化,条件艰苦,作为一个没有粮草、没有装备的“光杆儿司令”,常书鸿要怎么招募人马、建设营地,拉起一支队伍呢?又要怎么与油滑的当地官员、与不知文物保护有何意义的牧民们打交道呢?

  这些故事字字泣血,却见苦中作乐。常书鸿终于找到了克服气候的合适的筑墙方法,当那道2米高、2000来米长的土夯墙终于屹立在莫高窟前,我想,在此刻,我们多少能领悟常书鸿的心情,就算不会热泪盈眶,也会心旌摇荡。敦煌的生活太难了,不仅在于文物修补、临摹,爬上爬下的劳累,更大的困难是远离社会的孤独和寂寞,与亲人音讯不通,一旦生病,那种孤寂的心情很容易放大,害怕来不及送医就会客死他乡,职工们来了,走了,待不住,人同此心啊。常书鸿遭受的最大打击,是妻子的出走,她走了,甘愿丢弃家庭。

  这是真实的状况和心情,这是真实的敦煌人的悲欣哀乐。我想起《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想起樊锦诗的“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这位江南闺秀最初同样没有预料到竟然会在敦煌一辈子,她对爱人老彭为她所做的牺牲,对两个孩子因为读书被迫与父母分离而导致的亲情隔阂深感愧疚。她哭过、怨过,厌过、闹过,离开过敦煌,后来仍然回到敦煌,因为现实的经济的窘困,也因为敦煌早就在她身上烙印,此生此世,她就是敦煌人。阅读《敦煌:众人受到召唤》,我们会更明晰,所有的敦煌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维摩居士大乘经》有言:“欲得净土,当净其身。”敦煌召唤他们前去,敦煌为他们敞开门扉,敦煌也欲索取代价,要他们以身为祭。常沙娜中断了学业,回到敦煌,帮助父亲担负起母亲走后照顾家庭的责任,从此,常沙娜也成为了敦煌的一员,坚守在戈壁滩上。

  这本传记是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人一生奋斗的记录,也可看作中国当代个人生活史的一项见证。

  常书鸿出生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亲身经历辛亥革命、西学东渐、卢沟桥事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时刻,就算寄寓敦煌,时代的风声仍然激荡他的胸怀。在常书鸿的回忆里,记述了童年时老宅的梧桐树、荷花池、小虾和大蜈蚣,充满了温情和幻想;好几篇文稿是在巴黎期间的论文与随笔,阐述了他对印象派、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可见他在西洋油画上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基础;在兵荒马乱、险峰恶浪的环境里,他小心翼翼地生存、生活,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感到愤慨,救国无方,不满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身份;当他被小将们压在沙丘上,面对为之奉献的莫高窟,自诉罪状,他困惑、迷茫,近乎绝望;当他接待周总理来视察,亲聆总理的赞誉和教诲,他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他作为代表团领导,与印度、缅甸、日本就敦煌文化进行交流,他是多么自豪,他为这颗璀璨明珠的耀眼光华,为敦煌几代人的努力工作,深感安慰。这些回忆,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的鲜明特征,在今天,我们读起来,可能会觉得“过时”,可是,这就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一路走来留下的痕迹,是溶进他们的骨血里的生命的每一个分子。

  愿为敦煌燃此生,倾尽一生守敦煌。这就是常书鸿,与敦煌说不尽的故事。(林颐)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