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倾尽一生守敦煌

来源:北京晚报2021-10-10 10: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林颐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文物研究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成立于1944年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常先生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国家文物局顾问数十年,把一生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敦煌保护事业。

  常先生病逝于1994年,《愿为敦煌燃此生》是集结常先生的重要文稿、回忆录等编撰而成的自传,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常书鸿之女常沙娜分别作序。

  说起常书鸿与敦煌的渊源,可谓尚未谋面,心向往之。常书鸿1927年留学法国,就读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在1933至1935年间,师从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劳伦斯教授,在油画艺术上接受过专业的西洋美术教育。1935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常书鸿漫步塞纳河畔,闲逛旧书摊,就像命中注定,他遇到了《敦煌石窟图录》。那是他当时陌生的东西,翻开来,里面是甘肃敦煌千佛洞壁画和塑像图片300余幅,目录序言说明这些图片是1907年伯希和从中国甘肃敦煌石窟中拍摄来的,是从4世纪到14世纪前后1000年中的创作。这些壁画遒劲有力的笔触、气魄雄伟的构图、生动奔放的人物,让常书鸿非常惊讶。随后几天,常书鸿流连博物馆,寻找伯希和当年从敦煌带来的一些文物,他越看越惊心,也越看越痛心,中国曾经有那么光辉灿烂的绘画艺术,而他作为一个绘画和染织专业的艺术家,竟然毫无所知,这些文物如今流落异邦,它们的故乡——敦煌,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样的思绪,1936年,常书鸿把妻子陈芝秀和女儿沙娜留在巴黎,只身返国。在北平艺专执教期间,常书鸿目睹政府的腐朽统治,遭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如此艰难之秋,民族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怎样开展?听闻教育部有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计划,常书鸿为之心动,接受此项重任,决意开启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从此以后,五十年,常书鸿的人生与敦煌牢牢地绑在了一起。阅读这部传记,烽烟漫漫,沙尘滚滚,多少往事,仿佛也涌到了我们的面前。这是动荡的五十年,个人的遭际深深地嵌在时代的命运里,常书鸿不是冲锋陷阵的将军,但是,在敦煌,他何尝不是在战斗呢?

  这是敦煌,荒凉偏僻、人烟渺茫的西部边陲。对于一个小时候生活在西湖边上,长大后浪迹巴黎的艺术家来说,首先必须经历一场洗髓换骨的自我改造。原来,所谓的“甜水井”,掺杂着牲畜长年累月连吃带拉的结果,又苦又臭,可是,从安西到敦煌120公里的戈壁滩上,这唯一的一口井,就是行路人救命的甘泉啊。这是敦煌,被抢劫、被蹂躏、几乎被废弃的敦煌,自然退化,条件艰苦,作为一个没有粮草、没有装备的“光杆儿司令”,常书鸿要怎么招募人马、建设营地,拉起一支队伍呢?又要怎么与油滑的当地官员、与不知文物保护有何意义的牧民们打交道呢?

  这些故事字字泣血,却见苦中作乐。常书鸿终于找到了克服气候的合适的筑墙方法,当那道2米高、2000来米长的土夯墙终于屹立在莫高窟前,我想,在此刻,我们多少能领悟常书鸿的心情,就算不会热泪盈眶,也会心旌摇荡。敦煌的生活太难了,不仅在于文物修补、临摹,爬上爬下的劳累,更大的困难是远离社会的孤独和寂寞,与亲人音讯不通,一旦生病,那种孤寂的心情很容易放大,害怕来不及送医就会客死他乡,职工们来了,走了,待不住,人同此心啊。常书鸿遭受的最大打击,是妻子的出走,她走了,甘愿丢弃家庭。

  这是真实的状况和心情,这是真实的敦煌人的悲欣哀乐。我想起《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想起樊锦诗的“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这位江南闺秀最初同样没有预料到竟然会在敦煌一辈子,她对爱人老彭为她所做的牺牲,对两个孩子因为读书被迫与父母分离而导致的亲情隔阂深感愧疚。她哭过、怨过,厌过、闹过,离开过敦煌,后来仍然回到敦煌,因为现实的经济的窘困,也因为敦煌早就在她身上烙印,此生此世,她就是敦煌人。阅读《敦煌:众人受到召唤》,我们会更明晰,所有的敦煌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维摩居士大乘经》有言:“欲得净土,当净其身。”敦煌召唤他们前去,敦煌为他们敞开门扉,敦煌也欲索取代价,要他们以身为祭。常沙娜中断了学业,回到敦煌,帮助父亲担负起母亲走后照顾家庭的责任,从此,常沙娜也成为了敦煌的一员,坚守在戈壁滩上。

  这本传记是常书鸿为代表的敦煌人一生奋斗的记录,也可看作中国当代个人生活史的一项见证。

  常书鸿出生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亲身经历辛亥革命、西学东渐、卢沟桥事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等历史时刻,就算寄寓敦煌,时代的风声仍然激荡他的胸怀。在常书鸿的回忆里,记述了童年时老宅的梧桐树、荷花池、小虾和大蜈蚣,充满了温情和幻想;好几篇文稿是在巴黎期间的论文与随笔,阐述了他对印象派、对现代艺术的看法,可见他在西洋油画上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基础;在兵荒马乱、险峰恶浪的环境里,他小心翼翼地生存、生活,他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感到愤慨,救国无方,不满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身份;当他被小将们压在沙丘上,面对为之奉献的莫高窟,自诉罪状,他困惑、迷茫,近乎绝望;当他接待周总理来视察,亲聆总理的赞誉和教诲,他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他作为代表团领导,与印度、缅甸、日本就敦煌文化进行交流,他是多么自豪,他为这颗璀璨明珠的耀眼光华,为敦煌几代人的努力工作,深感安慰。这些回忆,字字句句,都带着时代的鲜明特征,在今天,我们读起来,可能会觉得“过时”,可是,这就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一路走来留下的痕迹,是溶进他们的骨血里的生命的每一个分子。

  愿为敦煌燃此生,倾尽一生守敦煌。这就是常书鸿,与敦煌说不尽的故事。(林颐)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