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晚熟的人》:生命的韧性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晚熟的人》:生命的韧性

来源:文艺报2021-10-25 11: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关于《晚熟的人》,廖文娟、顾萌萌、曾笏煊、张诗瑶、任赟、杨淑芬6人正在讨论中

  @廖文娟:探索写作的原初动力

  莫言在这部集子里一直在“处理”他的获奖问题,并思考写作的价值、动力,如何看待写作以及与写作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这本小说集中不少作品都写到了写作所带来的巨大能量。《晚熟的人》表达对蒋二的“晚熟”理论和社会上投机经济的讥讽以及对获奖所带来的“名利泡沫”的自省。莫言也从记忆深处中打捞起童年里对写作威力的初体验:在《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赛叶》里,一个是披着“诗人”面皮的骗子,一个是以“文学”做幌子的混混,写出了文学作为自我标签的包装作用,而他们打着文学的旗号所做的种种事情暴露出人性中的丑恶部分。

  其次,小说叙事人身份发生了细微改变。在《晚熟的人》中,“叙事人莫言”不再以儿童或少年的身份出现,而是与现实莫言的高度重合,如《左镰》中“在这篇歇笔数年后写的第一篇小说里,我不由自主地又写了铁匠”。其二,在《晚熟的人》中被客体化的还有写作这一行为本身,主要表现为作品中对写作过程的暴露。一方面是小说集最后附上的作品创作年表,另一方面是作品文本结构本身的断裂,不少作品都有一个“2017年的续”,如《等待摩西》中“现在是2017年8月1日,我……找出2012年5月写于陕西户县的这篇一直没有发表的小说”。

  @顾萌萌:反差叙事风格与“晚熟”的人

  关于“晚熟的人”的含义,我认为有两个:一是不断创新,超越自己;二是认清周围的环境现状,摆正自己的位置,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在小说中,出现了另一类“晚熟”之人,他们大都借势发力,看似强大、成熟,实则很虚。蒋二非法用地,他的擂台和展览馆要被政府拆掉了,他急忙打电话向莫言求助,莫言回道:“继续晚熟吧。”晚来的发育也不一定就是成熟的。十二篇短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有“晚熟”的迹象:招摇撞骗的诗人金希普,泼辣无赖、巧舌如簧的覃桂英……他们大多年少历事,或被卷入历史大潮,或平庸平常,但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他们都开始“晚熟”了。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中,这些人看似走向了成熟,实则幼稚、荒唐、极端。

  此外,小说中充满了反差对比,比如《等待摩西》中,柳卫东一开始对爷爷柳彼得和自己的名字恨之入骨,在“文革”时期批斗自己的爷爷,改革开放后,他投机从商失败,远走他乡,最终落魄回到家,却坚定地信仰起了“摩西”这个名字。很多反差之下形成一种悖论,呈现出现实与理想落差之下,作者的一种精神失落。小说看似非虚构作品,却又带有一些虚构色彩。也许作者正是为了形成这样的“反差风格”,在非虚构的故事中,添加了虚构的内容,使小说更加饱满。

  @曾笏煊:文学传统的延续

  《晚熟的人》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莫言,在小说的那场“表演”中也扮演着“帮闲”和“从犯”的角色。我觉得小说中的擂台可以被视作一个重要的空间,是暴露罪恶、裁决刑罚的审判场所,小说中应被审判的不是台上被指有罪的人,不是“他者”,而是观众席中的蒋二和“看客”,是群体性的“我们”,当然,“我”作为“共犯”同样难辞其咎。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来看,我觉得上述诸多细节都与鲁迅式的自我审视、自我批判的目光以及“我也吃了人”“我也有罪”的愧悔意识暗合。莫言试图指出,有时迫于压力,人会说谎、妥协,但即便为势所迫,也不能失却做人最基本的底线,否则即便逃脱了外在、世俗的惩处,也无法洗净自己的罪恶,无法逃脱精神层面真正的“罪与罚”。我认为,这种“罪”的意识和对有良知的“人”的呼唤实际上通向的是“现代个体”的发现,曹禺《原野》中的仇虎亦是如此。相较于鲁迅和曹禺而言,莫言在小说集中的思考没有那么深沉、痛苦,但他也反思了个体在集体性事件中的历史责任问题,正如阿伦特所说的,要反抗“平庸之恶”。

  @张诗瑶:一幅素描,落笔轻盈

  如果说《红高粱》是一幅油画,那么《晚熟的人》更像是素描,落笔轻盈,这部作品继承了以往作品关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左镰》里写田奎被他爹砍掉了右手,追溯原因是刘老三的儿子喜子被欺负,来“我”家质问,“我”说是田奎领的头,行文直接跳到“很多年以后”,其实这里略去了很大一部分,想来应该是“刘老三怒气冲冲地跑到田奎家质问,田奎父亲和“我”父亲是一样的反应,生气至极砍掉了他扔泥巴的手,留下了惯用的左手。按照以前莫言的书写,这段应该是大加渲染,如果类比《檀香刑》就应该是施刑者父亲的愤怒与不忍,是受刑者田奎的委屈与痛苦,观刑者刘老三的快慰与冷漠。小说集还呈现飞速变换时代里全新的社会问题,可通常省略浓墨重彩的铺陈,叙述中都有一种话到嘴边留七分的含蓄克制。从此也能看出莫言贴近时代且关注新生事物的努力,不断地调整角度,借外物观照内心,借内心观照外物。

  @任赟:“离去—归来—再离去”

  我在莫言的书写中看到了一种乡村地区对于现代性的迷恋和崇拜,而这种迷恋和崇拜以对现代科技的迷信为重。如《红唇绿嘴》当中,所谓的高参覃桂英以“微信营销号式”的形象出现,还能够在乡下的文化空间当中获得极高的话语权。而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链接,看似消弭了城乡之间的差异,但是事实上,这种对于网络话语的盲目崇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的普及,信息流动的壁垒打破,城乡之间的信息来源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平等和同质性。对于长久以来一直滞后于城市的乡村而言,网络带给他们一种站在时代潮头的错觉。通俗文化即便能够占领部分空间,如果想要真正进入主流话语空间,还是需要一些外力的确认,比如官方权威的盖章,又或者文化精英的关注。显然,“我”这样的文化精英是不欣赏所谓的“高参”的。

  莫言文本中略带夸张的对互联网的盲目崇信和依赖其实体现了乡村民众的一种从边缘进入中心的渴望。作家采用知识分子还乡视角,看到了与记忆中的故乡所不同的荒诞和现实。知识分子还乡之后的不适应感自然是存在的,否则,也不会“离去—归来—再离去”。

  @杨淑芬:命运中的韧性

  我认为《晚熟的人》与鲁迅小说,无论是小说的知识分子还乡的视角,还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鲁迅笔下的故乡是与封建传统的陋习、非现代的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故乡呈现出麻木的国民劣根性,充斥着一种现实主义色彩的悲剧意味。同时,鲁迅建构了一个与现实故乡相对立的理想故乡,存在于鲁迅回忆中的理想故乡民风质朴、融洽协调,与现实中的破败与闭塞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当“我”这一个积极而奋进的知识分子返回故乡,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启蒙者的孤独与悲哀。而在莫言的笔下,无论是回忆中的故乡,还是现实中的故乡,都充满着暴力、冤屈、伤痕和悲剧。与以往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乡书写不同的是,这一次的莫言以沉着、冷静、理性的笔触叙述了他的返乡经历,描绘了现代化社会裹挟下各色各样的小人物,也呈现出他鲜明的道德立场。与鲁迅笔下人物的悲悯与绝望不同,《晚熟的人》中的人物都呈现出一种生命的韧性,在厄运的折磨中有韧性的挣扎。如《左镰》中的田奎在被“诬陷”的暴力惩罚中失去了右手,但他变得什么也不怕,只愿讨得一个有过两段婚姻的女子安安分分地过日子。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赵 莹:人生如荒原,你我皆勇者

  • 环境式舞剧《云梦泽》:用肢体情绪重新转译屈子形象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发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导向,这样就能很好地衔接起“共同”和“富裕”的关系。
2022-10-12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