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森林是人类最古老的乡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森林是人类最古老的乡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1-18 10: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李雪梅

  神农架是北纬30度的自然奇观,也是陈应松的文学高地。新世纪以来,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产生了广泛的文学影响。他认为,“森林是人类最初也是最古老的乡愁”。但在现代社会,“谁愿意重返森林,被这种远古的乡愁折磨,成为孤兽?”他的长篇小说《森林沉默》,就是身体力行、以小说的方式对森林的一次“重返”。

陈应松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一般人眼中,森林是沉默的,它只是被观赏或被开发的对象。《森林沉默》的妙处在于设置了“玃”这样一个内部视角,赋予小说奇特的陌生化效果,让森林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勃勃生机。玃浑身长满红毛,面目似猴,夜晚栖息在树上,能识别所有的花草及其药效,懂人语,也懂兽语、鸟语和花语,宛如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和遍尝百草的神农氏的合体。这种亦人亦兽亦神的生命状态,可以在森林里获得全息的生命感觉,为小说带来极其自由的叙述方式。在他眼里,苔藓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努力生长,蕨在高大的树木之间以缠绕的姿势展示强大的能量,夜晚的白辛树是他安睡的港湾,食人的熊是他亲密的朋友,“万物与你为善,会告诉你所有的秘密”。在这里,生与死的界限是模糊的,月亮山精、石头山魈和各种动植物的精魂与所有生灵共处,共同构成咕噜山区神秘的生命场域,到处是生存的智慧、自然的光辉。对玃而言,“这是最好的生活”。

  当然,这种“最好的生活”,并非只有岁月静好与浪漫诗意,反而处处是残缺的美和原始的力,自然法则下的生存充满了种种恐惧与酷烈。小说开头借用柳宗元《封建论》的题记“草木榛榛,鹿豕狉狉”,提醒我们“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这里草木丛生,野兽出没,是尚未开化的地方。因此,咕噜山区不仅仅是一个远离都市的空间,也是在时间上朝向过去的后撤,玃则是这种后撤的产物,这个一般人眼里的丑陋怪物,是森林里的神奇精灵,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古老传统,内蕴着现代社会里日益难得的纯粹与真实。

  来自省城大学的女博士花仙子,以外来者的视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后撤的伦理。咕噜山区是花仙子对现代都市文明失望后找到的栖居之地,是她地理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家园。她曾经追慕知识和爱情,却遭遇了背叛和欺骗。只身来到咕噜山区支教后,原本是以知识者的身份来帮助猴娃的,却反被猴娃启蒙,被森林治愈。那些神奇的生存技能和中草药知识,让花仙子重新认识了这片森林,在她眼中,祖父母和玃都是这里的遗民,他们与祖先留下的自然遗产融为一体,是最干净的世界。她爱上了这片森林里的草木、山川与河流,爱上猴娃,在最遥远的地方以最虔诚的“爱”重塑了最纯粹的自我。

  然而,森林不可能与现代文明绝缘,小说中天音梁子机场的修建产生了大量生态隐患。的确,咕噜山区是玃的乐园,也是花仙子身体和灵魂的最后归处,但也充满了种种遗憾和悖论。陈应松说过,写作“是让你深刻地领受生命和精神的缺憾,而不是尽情挥霍生命的圆满”。

  《森林沉默》以“我又种下一棵白辛树”结尾,这是玃新生活的开端,也隐喻着新一轮的重返。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对古老家园的回归,是埋藏在作家心灵深处永远的冲动。精神还乡的强烈诉求让《森林沉默》成为一个寓言,小说里的世界固然是虚构的,但也正是这种不圆满,提醒我们不断反思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关系。

  陈应松有自觉的长篇小说文体意识,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野路子”。与奇崛的想象相适应,《森林沉默》创造了一种自由的文体形式。一是大量运用“闲笔”。在陈应松看来,“闲笔才是小说的华彩部分”,小说中随处可见大量动植物的描述,貌似闲笔,却以粗粝恣肆的姿态传递出森林的原生态和山野气息,以博物志的方式营构了另一种察看生活的方式。二是融入诗歌和散文。陈应松早年是诗人,后来写散文和小说,花仙子的“桦皮诗”、日记和信件,既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小说主题,也营造出语言的新气象和文体的众声喧哗。三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混融。面对一个生与死、人与兽的界限极其模糊的世界,一般的现实主义笔法是很难深入的。小说前六章都以咕噜山区的风物为题,借助玃的超灵感觉,正好可以抵达森林的隐秘地带。最后一章“玃漫游奇境”,则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创造了天空中的永生之地,善与真是那里的通行证,邪恶与卑鄙都现出了原形,现代主义的形式中隐现的是现实主义的精神底色。

  (作者系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李蕾 王澍哲:“和”文化发展之声 “合”时代进步之力

  • 喻 溟:对于历史再现,我们有多少想象空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