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驻场演出起跑,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流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驻场演出起跑,给城市带来的不仅是流量

来源:新华日报2021-11-19 09:58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高利平 顾星欣

  能不能想象,一部剧在一座剧场连演几十年?观众为了一部戏千里迢迢赶往另一座城市?驻场演出并非最新鲜的行业模式,但是结合当前文旅融合现状,在全国各大城市里,时有热门爆款驻场演出诞生,给演出行业带来了新的业态。在文化产业繁盛的长三角地区,驻场演出正展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部戏,卖了2.86亿元门票

  盛夏至初冬,上海的美琪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天蟾逸夫舞台、宛平剧院等剧场精彩纷呈,热闹非凡。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越剧《红楼梦》等演出轮番驻场,掀起了一股“驻场演出”热潮。

  驻场演出通常指在影剧院、剧场或其他文艺演出场所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常性表演。一提起驻场演出,很多观众都会想到纽约百老汇或者是伦敦西区,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驻演剧目,如《歌剧魅影》《悲惨世界》《狮子王》等,吸引着世界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与观众。在世界范围内,甚至有地方为了太阳马戏团而打造专门的剧院。

  在上海众多的驻演剧目中,沉浸式演出《不眠之夜》(上海版)堪称观众心目中的“永远的神”。2016年末,《不眠之夜》上海版在静安区北京西路1013号的尚演谷开启亚洲首演,掀起一股沉浸式戏剧的浪潮。在这里,戏剧艺术被赋予全新的解读。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经典故事被改编,在相对自由的戏剧空间内,没有舞台和座位,进入的每一个人所到之处,皆是舞台。戏剧就在你眼前,可以被触摸、被闻到……

  “《不眠之夜》是全球沉浸式戏剧的一个标杆,也是典型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驻场演出模式,其运营方式非常市场化和国际化。”引进、运营该项目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向记者娓娓道来。

  “2012年,我在纽约第一次看到《不眠之夜》时,就被它有趣的情节设置和观演形式所吸引,我预感这种沉浸式戏剧将是未来演艺市场的大势所趋,因此下决心将它引进国内。”马晨骋认为,这不仅会给传统舞台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还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演艺行业的业态。为此,他带领团队花了四年时间对《不眠之夜》项目进行评估,直至最终落地上海。

  “《不眠之夜》上海版虽是中英双方创意团队联合制作,却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针对国内以及上海的市场、人文现状进行再创作,其中融入了许多上海元素、江南元素。”马晨骋介绍,《不眠之夜》上海版总投入约1亿元人民币,包括将一栋烂尾楼重新装修改造成演出场所的麦金侬酒店、剧本创作、演员招募等各方面所用资金。

  《不眠之夜》上海版为剧中20多个角色都设计了单独的故事线,观众在未知情况下追寻,或有重叠主线,或有接续其他角色,使作品有了多次体验的价值。观演形式上,该剧突破了传统的镜框式舞台,观众跟随演员自由穿梭在5层楼、90多间房间的酒店剧场里,选择想看的情节,兼具娱乐与冒险性,结束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剧情,也使《不眠之夜》有了无法剧透的神秘感。

  市场如何?《不眠之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截至2021年9月,驻演已超过1300场,票房总收入达2.86亿元,月均演出场次25场,已实现盈利。如今,这部剧常驻上海近五年,依然门庭若市,一票难求。据统计,观看《不眠之夜》的观众平均年龄在22-35岁之间,除了上海本地观众,还辐射长三角、港澳台及其他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另一爆款项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也于今年7月16日在上海美琪大戏院开启了驻场演出。同期驻场的还有舞剧《朱鹮》。9月初,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旗下6家院团推出“东方之韵”2021-2022演出季,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全年,将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宛平剧院等演艺大世界区域内专业剧场驻场演出越剧《红楼梦》、京剧、昆曲、评弹等剧目共计450场左右。

  拼特色,靠内容博“出圈”

  相对于北京、上海及一部分热门旅游城市,当前江苏的驻场演出仍处于摸索阶段。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南京、苏州等地,近年来各种类型的驻场演出已多点开花,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是苏州古城近年来的一个热门文旅项目。演出在沧浪亭实景上演,演员与园林场景融为一体,观众仿似穿越到数百年前。以新颖的浸入式方式,以昆曲艺术结合沧浪亭的园林景观,将沈复和芸娘夫妇俩人文相恋、志趣相投、柴米相依的深情娓娓道来。在制作人萧雁眼中,这正是一场回归传统的审美复刻。从剧场走向实景,戏曲与园林的组合,以其独特的审美和观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重新获得青睐。

  而处于南京朝天宫的兰苑剧场,则已经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文化标签”。这座古朴宁静的小剧场,虽然只能容纳一百多名观众,但已是很多昆曲爱好者的精神家园。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在这里常年上演各类昆曲剧目,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观众如此评价:“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且全程不插电;年轻的一线演员、老艺术家在这里都能经常见;票价也便宜,最贵的票150元,几十块的学生票也能买到。”

  不过客观而言,相比其他城市的一些热门驻场演出,江苏本土的驻演市场,火显然还没有烧得那么旺。

  南京保利大剧院运营总监于鹏亮坦言,保利院线虽然是国内较大规模的院线,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运营过真正意义上的驻场演出,顶多是一些国外引进剧目,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短暂驻演,如伦敦西区的《猫》、百老汇的《音乐之声》等。他直言,“驻场演出牵涉到方方面面:节目内容是否足够吸引人,让观众愿意二刷三刷;演出场地的交通是否便利,周边人流量是否够大;驻场的城市,有没有形成文化消费习惯,以及文化消费能力如何;驻场演出的演员成本问题等等,诸多因素制约着驻场演出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于鹏亮看来,上海的许多驻场演出之所以受欢迎,一方面是因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人流量大,另一方面,上海经历多年的市场培育,日常看剧已然成为当地青年人和高端人群的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习惯。不过于鹏亮认为,长三角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氛围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尤其南京,近几年在政府支持下,演出市场方兴未艾,已培养起一批热爱文艺、爱好戏剧的观众人群,加上南京有众多高校,年轻高知人群多,“未来这里一定会具备开启驻场演出的条件,一切尽在期待中。”

  在江苏青年导演、戏剧制作人黄沁潇看来,一部优秀的驻场演出,像百老汇、伦敦西区这些驻场的音乐剧、话剧、歌剧,首先拥有不俗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同时具有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这样的作品才会吸引更多更广的观众反复欣赏。可以说,驻场只是外表和形式,而决定是否具有驻场条件的是剧目本身的“含金量”,这才是内里。

  驻场演出需要持续的票房收入作为保障。黄沁潇分析说,对于南京这样一座城市来说,本地观众购票观演的习惯与积极性同一线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大环境上来看,需要更多来自政府的长期政策引导和支持,民间戏剧人、商业演出创作者等各方力量多多合作,用高频次的优秀演出,点滴养成本土观众走进剧场、享受文化生活的习惯和兴趣,让戏剧市场先一步茁壮成长起来。同时还要花心血、有耐心去培养本土年轻专业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让他们多在专业上实践,多面向观众,如此才能提高本土出品的整体水平。

  “驻演+”,激发文旅消费新动能

  “驻场演出面对的是商业市场,需要各种门类、各个板块、各种资源的配合和协调。当然,首先必须要有一部好作品,能打动人心,又具有价值。它不仅能吸引这座城市自身的市民,还能让城市以外的观众、旅游人群产生共鸣,大家愿意为了看这部作品而来到这座城市。”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说。

  资深戏剧从业者田野,本人也是一位剧迷。她告诉记者,像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雷雨》,已经上演30多年,基本上每年都会演,而且一演就是十多场。“我自己如果要看《雷雨》,就会选择去北京看,因为他们演得多,我可以一下子连着看好几遍,本身演员每天个体状态也不一样,会在细微处有不同的呈现,连着看很满足。”

  口碑和人气,决定了驻场演出的观演基础。“其实能不能做驻场,主要看受众基础。”田野说,像《红楼梦》就是越剧里面最有名的一个大IP,《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等剧,也在这些年的巡演中积攒了优秀的口碑,为驻演积累了票房基础。“上海亚洲大厦最近也有很多驻场的小剧场演出,我身边的不少朋友专门从南京去上海追剧。其实大家去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听说很热闹,于是就去追热度。”

  马晨骋认为,一场驻场演出,带来的是演出以外更多的商机,“比如南京观众坐高铁来上海看剧,看完后是否要约朋友喝一杯、吃个饭或者宵夜,吃完饭住什么酒店等等,这一整套的流程实际上是对这座城市文旅消费的贡献。”他补充道,“很多年前,你很难想象有人会为了看一场演出跑到另一个城市,如今,中国的文化演出市场已有了飞速发展,在北上广、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90后、00后逐步走上工作岗位,文化消费人群体量日增,打飞的去看剧的痴迷观众越来越多。”

  《不眠之夜》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驻场的文旅项目。马晨骋说,以《不眠之夜》为核心的整个“尚演谷”,也是一个多业态融合的文旅综合体,既有主题酒店、餐厅、酒吧,还有综合性的娱乐空间等等。在整个消费结构中,观众除了来这里看演出,还会有其他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马晨骋举例说,“围绕《不眠之夜》,我们打造了戏剧主题酒店。一街之隔还有家五星级酒店,因为有了《不眠之夜》的IP概念加持,很多人会选择住在《不眠之夜》酒店。一到节假日,酒店都是爆满。这就是文化给其他业态的赋能,也是未来文旅融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和趋势。”

  好的驻场演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将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如今,这样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文旅界的共识。

  “如何用一部剧让别人记住一座城市,这是城市管理者和文化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一部现象级作品如果能在一座剧院长期演出,就能让剧粉们不断积累、沉淀、发酵,最后让这部剧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而这也正是类似百老汇、伦敦西区这些世界闻名的文化街区生长的过程和规律。”马晨骋说。(高利平 顾星欣)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网络中国节•中秋】品尝中秋之韵,更显历久弥新

  • 【网络中国节•中秋】亘古不变中秋月 清风明月照我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