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学的灯火点亮精神的星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文学的灯火点亮精神的星空

来源:北京日报2021-12-21 09: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陈华文

  在当代中国文坛,韩少功不仅是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思想者,他的写作经常“越界”,不按规矩“出牌”,游走在文学、思想和现实社会之间,他的作品心怀天下,视野宏阔,从不拘泥于某一文体的精耕细作。读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人生忽然》,可以品出他对世界、中国、时代、人生、命运的深层次思考。

  《人生忽然》 韩少功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68岁的韩少功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归去来》《马桥词典》《日夜书》《修改过程》《山南水北》等。《人生忽然》一书,回应时代之问,共分为三辑,第一辑“读大地”,收录对自然、大地、社会、生命、故乡等万事万物的精彩叙事。第二辑“读时代”,收录关于知识与经济、科技与价值、历史与文化、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转型时期的哲思。第三辑“读自己”,收录了他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处世智慧以及灵魂深处最本真、最深情、最动人的点点滴滴。书中以文学直抵社会现实、直面人心人性、直问当下未来,通过对各种常识或非常识的拆解和质疑,还原现场,还原人事,还原问题,实现了思想共存和精神包容,扩张了文学的思想承载量和审美张力。

  《人生忽然》之书名,显得意味深长。“忽”字有三层含义,一是快,二是恍惚,三才是忽然。用韩少功自己的话讲,就是马上70岁了,现在回头一想,忽然的这种感觉迎面扑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再回头看很多事情,会有一种不确定、不清晰,恍恍惚惚的感觉。“忽然”不是“忽悠”,每一篇作品都有感而发,不忽悠读者,不重复自己,真诚和读者交流。

  韩少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家,这不单单说他曾翻译过米兰·昆德拉的名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他对国外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都有切身的观察和感悟。本书开篇《守住秘密的舞蹈》一文中,对遥远的南美诸国有零距离的接触。他写南美洲,无意于风景之类的见闻记录,而是通过从历史到现实、从习俗表象到民众心理、从文化现象到价值选择等多维角度,呈现这片广袤大地上的千姿百态。而在《渡口以及波西米亚》一文中,韩少功的笔尖对准中欧平原上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散布在欧洲的吉卜赛人,既不是悲情的叙事,也不是欢快的赞美,而是告诉我们,这个族群的存在,在文艺方面对欧洲乃至世界都有深刻的影响。文中对捷克布拉格和大作家卡夫卡,也有叙述。令韩少功不解的是:卡夫卡当时生活并不算太差,在布拉格古城为什么频繁搬家,并且喜欢躲在昏暗的角落里写作?

  在韩少功的视域中,科学与知识是津津乐道的话题。在《知识,如何才是力量》一文中,他从古今中外的故事中,对科学、科学教育、科学与哲学、科学与实践等进行独到的分析。知识如何成为力量?他无意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辨的空间。探究知识的本质,答案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者很多问题都没有所谓的结论。也许正因为如此,文学在人类知识链条中,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科学技术推崇备至的今天,需要文学温暖这个世界。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并非能解决所有终极问题,文学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走向,可是文学的明灯能够指引前行的道路。

  至于科学技术的话题,尤其是备受关注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话题,韩少功也有自己的思索和主张。《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一文中,他对此进行了深入论述。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代表,能够代替人们做很多事情,包括撰写新闻稿件,甚至白话体诗歌。韩少功认为,机器人可以进行类型化写作,但是机器人毕竟是被人操控的机器,机器人的“大脑”运行再快,也没有像人类这样丰富的情感,而文学缺乏情感,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这个角度讲,机器人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作家。在《聚集:有关的生活及价值观》《“自我学”与“人民学”》《人情超级大国》《文化:迭代与地缘两个尺度》等文中,都可以充分感受到韩少功观察社会、审视时代的深度与广度,他是富有思辨能力的,亦叙亦思,有描述有论述,其精神空间和文学空间纵横古今天地,耐得咀嚼,值得回味。

  值得一提的是,《人间忽然》的第三辑“读自己”,主要收录了韩少功1972年3月-1974年12月期间,下乡当知青时撰写的日记。这些日记主要记录了他在农村的各种见闻,以及自己情绪的起伏和变化。读这些或长或短的日记,有过知青经历的人或者历经生活磨砺之人,内心都会震颤。其实对作家而言,无论历经怎样的生活经历,对创作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看他年轻时写的日记,文笔虽然稍显幼稚,但依然可以看出一个青年对生活有着良好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这些文字,之所以现在拿出来出版,用韩少功自己的话形象地讲,“一旦走散,人们相忘于江湖”。

  韩少功以一个作家的睿智通达,对这个时代进行观察,告诉我们如何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如何打开理想生活的心灵之门,找回自我定位和价值,献给迷茫、脆弱却又满怀憧憬、渴望广阔天地的人。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孕生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阅读本书,给我带来两方面的启发:一方面作家的写作不能沉迷小圈子和熟悉的题材,要拓宽视野,在更广阔的世界中探寻时代精神和人的价值;另一方面身处大时代的我们,要清醒地知道社会、经济和技术无论怎么发展,我们对真善美的坚守不能改变,深沉的人文关怀能点亮精神的星空、温暖思想的家园。(陈华文)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