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叶嘉莹的诗词领路人

来源:北京晚报2022-01-15 10: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肖浩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 叶嘉莹 口述 张候萍 撰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句话长期被当成是清末民初国学大师顾随所说的一句话的,实际上这句话是顾先生的学生叶嘉莹假托顾先生所说。这句话看起来谈不上有多惊艳,类似的说法也有很多,但这句话的“原创者”叶嘉莹却是用自己的过往,用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实现了这句话的含义。

  “正是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我自己想出了这两句话,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叶嘉莹多难的一生与古典诗词交织在一起,在她唯一的口述传记《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增订本)》中,我们能看到她在回忆自己的过往时,总能找到与之境遇相对应的诗词,这不是点缀而是对诗词的亲身体验。这位97岁的老人,经历过动荡的年代,她的身上有着苦难留下的伤痕,但她仍保有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真理对美好的追求。这本书的书名出自叶嘉莹写的一首小词《沅溪沙》,其中一句是“红蕖留梦月中寻”。其中的“红蕖”所指的就是小名为“荷”的叶嘉莹,而“留梦”则顾名思义指的是叶嘉莹对往事如梦的回忆。

  叶嘉莹生于变革的年代,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她,并非是那种喜欢站在刀刃上准备随时刺破迷雾的人。她只是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女性一样,只想安稳的过好自己的生活,然而生活却总是在开命运的玩笑。

  少年丧母是叶嘉莹青少年时最为沉重的打击。那时北平已经沦陷有四年之久,而父亲因为时局动荡多年没有音讯。妈妈没有了,年仅17岁的叶嘉莹,成为了家里最“年长”的人,她要负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母亲的去世让叶嘉莹感到突然失去荫蔽的所谓“孤露”的悲哀,再也没有人站在她背后了,未来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艰苦的承担。那些从小背诵的诗词典籍,在生死别离的背景下,与她产生了共鸣。《论语》《孟子》中所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这些使人自信和自立的话给予了叶嘉莹精神上的依靠。叶嘉莹说她早年写的作品,有种对身外之物的得失不大在乎的感觉,这既是从小的古典教育熏陶的结果,又是现实伤痛让她很早就认识到人生的盛衰、生死、聚散的无常。还有她对于自然的关怀与同情以及对荷花特殊的感情,形成了她早期的价值观与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母亲的离去让叶嘉莹没有了依靠,而就在她精神饱受离别之苦时,恩师顾随先生在此时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如果说早期学习古典诗词是叶嘉莹家庭教育的传统,那真正将叶嘉莹引领上这条路的带路人,是她在北京辅仁大学的老师顾随。在她的描述中,顾先生不仅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还有学贯中西的胸怀,顾先生的讲课风格被叶嘉莹称之为“神行”。一般老师只是讲书本上的知识,而顾先生则经常跳脱出课本给予心灵上的启迪,这对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叶嘉莹产生了极深的触动。上学时凡是顾先生的课,叶嘉莹都会选上,甚至毕业后,她已经身为中学老师了,依然经常前往辅仁大学或中国大学旁听顾先生的课。直到1948年离开北平南下结婚为止,叶嘉莹听了足足六年的课,记录了大量的课堂笔记和相关的资料。出于对顾先生的崇拜,叶嘉莹便有了那句假托顾先生的人生座右铭,借此不断地激励着自己。笔者看来,这句假借顾先生的话,既能让叶嘉莹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又能从朴实的文字中寻找到生活的力量,“假借”便有了真的效用。然而谁料造化弄人,随夫远赴台湾的叶嘉莹之后便和顾先生断了联系,等到多年之后1974年叶嘉莹回到大陆后,才得知老师已于1960年去世。

  说到顾先生,对于叶嘉莹这个学生也是记忆深刻。1978年在美国的威斯康辛召开的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上,叶嘉莹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周汝昌先生,周先生曾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师从顾先生,因此也算是叶嘉莹的师兄。周汝昌先生说过顾先生曾将一首《送嘉莹南下》抄录转送给他,并告诉他这是当年送给学生叶生的一首诗。周汝昌先生追问顾先生叶生是谁?现在何处?顾先生却没有回答。叶嘉莹听后既是感动又是满满的遗憾。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顾先生带给叶嘉莹的或许并非只是学识上的指导,更是自身精神、风骨的言传身教,诗词的精神更是成为叶嘉莹日后苦难之中的安慰和解脱的方法。

  生活和时代给予了叶嘉莹过多的磨难,少年丧母、历经战乱、政治迫害、婚姻不幸、丧女之痛等等,不断地摧残着她的精神。然而,就像叶嘉莹所说:“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古典诗词并非是她谋生的工具,而是她治愈心灵的良药,正是对着古典诗词有着这样的执着,她才要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叶嘉莹在教书时发现台湾当时流行一种风气,以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用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常常将古典诗词扭曲以符合理论。这让叶嘉莹感到了身上的责任,她这一代受到过中国式传统文化学习的人,一定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她对于中国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促使她回国授课。她曾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国授课时,当时年轻人的古典文化水平已经日趋低落,许多人只注重物质的享受,跟着社会随波逐流。于是她便想将诗歌的教育普及至儿童,让孩子们从小就有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提高下一代的文化水平。

  在书中,叶嘉莹多次提到了一代人应有一代人的责任,不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要努力尽到一代人的使命,不能让宝贵的传统断掉。这也是为什么叶嘉莹虽然在国外有家有工作但仍要留在中国教书,正是这份师承的责任感,让她作为领路人,带领更多对诗词感兴趣的人,发现诗词的高洁与美好。(肖浩)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