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锦绣诗文,也能造就饕餮盛宴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锦绣诗文,也能造就饕餮盛宴

来源:解放日报2022-01-16 07: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许庆元

  “民以食为天”,“吃”是一件无比庄重的事情,是夏硏尊的“开门七件事”,是李之模的“天下一吃场”,是张亦庵的“物色吃香辨味”,是梁实秋的“谈美味以寄兴”,是蔡澜的从“浅尝”到“究极”,是陈晓卿的“舌尖上的中国”……今日且让我们穿越时空,来一场古风雅韵的寻味之旅,跟随“好吃”的大文豪,细品“好吃”的古诗词。

  《好竹连山觉笋香:古诗词里寻美食》(以下简称《好竹连山觉笋香》)是一部生动呈现历代美食家饮食品位与情调的散文札记,亦是一席锦绣诗文的饕餮盛宴:以名家诗词为引,雅致而有韵;讲古今蔬果肴馔,严谨而有趣;谈历朝奇闻逸事,通俗而有料。

  全书分为蔬食第一、鲜味之美、五谷丰登、花果飘香、四季食俗、饮食杂记六大类,选取37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旁征博引,将饮食渊源、传统习俗、岁时风物、历朝掌故融汇解读,娓娓道来;每篇之前均配有雅致精美的水墨插画,古韵悠长又不失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名家笔下生美味,古代“吃货”故事多,让我们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编辑手记中,品略一二。

  从“历史的衣橱”到“诗文的飨宴”

  正餐之前先来道前菜开开胃吧,介绍一下“食材”与“主厨”,说一下这本书的选题创意过程。

  本书的作者刘菲是位“80后”青年诗人、美食家,近年来,对饮食文化和历史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读到古代诗人的餐桌故事时,恨不得穿越回去与之共尝美食共赋诗。窥察古人饮食风貌,探寻美食文化底蕴,传承饮食审美理想,是她的初衷。

  而作者与出版社的结缘也与“衣食住行”有关。2017年,北京日报出版社推出了《历史的衣橱:中国古代服饰撷英》,有了“衣”当然要有“食”。刘菲创作的“历史上的吃货”系列,染指于鼎公子宋,无比嘴刁的符朗,汴梁夜市练摊儿,美食博主陆游,权臣老饕蔡京,篇目虽不多,但其中饮食与历史的融合,犹如不同食材考究配伍后成就的佳肴,一下子激起了令食客惊艳的鲜美滋味。

  作者在后续的篇目创作中,与编辑多次深入沟通,最终决定以一首古诗词作为切入点,如同元曲杂剧中的出场诗,确立每篇的主题,也充分实现了作者融历史知识、饮食文化、诗词佳作于一炉的创作理念——有诗意,又好吃!所以,这部作品的读者群便定位为历史爱好者、美食发烧友以及热爱古典诗词的朋友们。

  对这本书来说,如果说诗词作品、典籍史料、作者平素的积累是食材,作者是大厨的话,做书的编辑则有点像是品控,与作者一同做着饕餮盛宴开席前繁复琐碎的准备工作——先从试菜开始。

  从“金齑玉脍”到“治厨山翁”

  诗词歌赋,史书笔记,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从宫廷御膳到夜市小吃,本书穿插讲述了诸多舌尖上的故事:从隋炀帝感慨的“金齑玉脍,东南佳味”到宋仁宗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烧羊”,从唐朝“面脆油香新出炉”的胡麻饼到宋代《东京梦华录》中开封府花样翻新的各类饼家,从“天下第五行书”《韭花帖》中藏着的私房珍馐到《酉阳杂俎》中“化蝶脍”的传奇刀工,从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到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用东坡的信札去换羊肉的韩宗儒,晚上犯酒瘾“隔墙闻卖蛤蜊声”的皮日休……

  编辑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泛读、通读、精读,从单篇修改到分类探讨,再到全书体例、配图装帧,编辑处理的都是“细活”,也是对作品的纠错完善与细致打磨。

  对于引用古籍较多的文史图书来说,古籍原文逐字逐句的核查是重中之重,专业社的权威版本当然也是参照之一,但编辑还是比照能查找到的古籍影印版进行了逐一审核,并对一些因版本不同或历代引用节选所造成的个别字句差异之处,多次比对不同朝代文献中的直接引文、间接引文,进行了最终审订,确保行文严谨,言之有据。

  编辑力求与作者一同精准还原诗词中提及的每一种“佳味”,比如书中多次提到的“金齑玉脍”,即如今的鲈鱼生鱼片配一种独特酱料。唐朝杜宝在《大业拾遗录》中记载了“玉脍”的做法,而“金齑”究竟如何调制呢?作者一开始直接给出了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制法,但编辑核查后发现,此处其实应加以说明。因为《齐民要术》正文未提到“金齑”,只提到了“八和齑”,之所以叫“八和”是因为用到了橘皮、白梅、熟栗黄、粳米饭等八种配料。而小字注疏,因取熟栗黄的金色和味甜,俗谚则称此酱料为“金齑”……此类皆是细枝末节,宴席已然十分丰盛,编辑所做的只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

  饮食文化史,史书留白处,名家食单,乡愁旧味,故纸堆中隐藏着中华传统饮食的奥义,字里行间溢出了各地特色物产的奇香。

  居肉食之上的至美鲜蔬“竹萌”(笋),令诗人初食惊艳的“水精菜”(白菜),让唐朝宰相刘晏早朝路上“美不可言”的蒸胡饼;《西游记》中乡野樵夫为唐僧师徒操持的野菜宴,《金瓶梅》里药料蜜炼裹橘叶的“衣梅”,《水浒传》中宋江酒后心心念念的“加辣点红白鱼汤”……古人的生花妙笔让家常食材平添几分姿色,让人不禁馋涎欲滴、心瘾难抑。

  古人以诗文记下自己的饮食偏好,既风雅又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的楚国士大夫宋玉,“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的诗僧寒山,“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诗圣杜甫,“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的白居易……名人食客的笔触与味蕾一样敏锐,一语中的,搁现在就是一水儿的精华点评帖。

  对了,幕后其实还有一位匠心独运的“点心”师傅……

  从“活色生香”到“返璞归真”

  美食讲求色香味,“红虾青鲫紫芹脆”的色彩美学让人更添食欲,而这本书中的主题插画亦让行文意趣盎然、活色生香。插画师母隽楠是青年艺术家、动画导演、漫画家,热衷探索实验水墨于新型艺术媒介的应用。

  自称长着一条“皇帝舌头”的母隽楠在创作过程中细读每篇文字,并加入自己的理解与审美:“雨中剪韭且陶陶”的温情真挚,“菊留秋色蟹螯肥”的洒脱旷达,“脍飞金盘白雪高”的传奇色彩,“世间珍果更无加”的大唐丰韵,“露为风味月为香”的荷塘夜色,“少年世味如蜜甜”的酣然甜梦……

  以其中一幅为例:花馔发烧友杨万里大雅大俗,夜晚小酌以白糖嚼梅花,“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认为吃了梅花连诗句里都没了人间烟火气。母隽楠对这位“老夫自要嚼梅花”的执拗可爱的诗人的刻画尤为传神,肩扛一枝梅,雪中爱谁谁,睥睨天下又带点小傲娇!

  诗中有味,画中有意,这些中国风水墨画,并非简单的配图点缀,而是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意——淡雅朴拙又意味深长,有传统底蕴又不乏现代新意,充分弥补了文字所未能尽意表达的美食情调与美学意趣。

  母隽楠说,在创作过程中,头脑中不时浮现嚼着梅花的杨万里、烤着芋头的陆游、藏着胡饼的刘晏……她力求褪去绘画技巧中的招摇,以水墨的本质来呈现作者字里行间传出的精彩文意。那也是她心中所想的——食物中的水墨味道,即褪去繁华后返璞归真的原味。

  从“好竹连山”到“三余有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让我们在返璞归真的水墨画中由浓厚转为淡泊,慢慢消化回味,沉淀一下。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写下《初到黄州》一诗,其中两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堪称已达“吃货”的最高境界:官场失意,却超然物外,见到“浪花淘尽英雄”的滚滚长江只知“鱼美”,见到漫山遍野的“抱节君”却只觉“笋香”。至雅与大俗,寥寥数字,历史的诗意与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

  在选定书名时,出版社再三斟酌,最终还是决定以此诗句为名,因为苏东坡的美食情趣便是此书的最终立意所在。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二月十九日,东坡携白酒、鲈鱼去友人处吃一碗“槐叶冷淘”。此时枇杷已熟,美酒新成,碧鲜经齿冷于雪,这位大文豪、美食家“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由衷感慨:“此生有味在三余!”

  所谓“三余”,乃三国名士董遇之名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借东坡语意:饮食之趣,不在于饕餮奢靡,不在于口腹之欲,而在于相聚的适意、食材的真味与品鉴的闲趣。

  古诗词中透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而宴之趣、味之道中蕴含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三余有味,一饮一啄,让我们且随古人的笔墨,徜徉于时空长河,读名篇佳作,赏四时美景,品诗文的飨宴、历史的诗意,寻几分人生况味、饮食佳趣。()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