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1-19 09:3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何志伟

  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古风”音乐发展肩负着传承创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让古典文化迸发时代新生命的使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复兴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积极倡导,我国优秀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服饰等民族文化艺术再度引发全民关注,“古风”小说、动漫、游戏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古风”音乐也在这一趋势推动下迎来了繁荣发展。作为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学术界对“古风”音乐的定义尚有争议。但综合来看,“古风”音乐应当是传统诗词歌赋、文学习俗和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表征和发展形式,是一种在歌词、曲调旋律、乐器、唱法等方面极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现代流行音乐。

  “古风”音乐一方面能符合当代人的艺术文化审美需求和水平,另一方面又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延续和创新发展,作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命力的延续,“古风”音乐在当代社会的存在发展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当下市场上的“古风”音乐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是我们对“古风”音乐的评价应当宏观且客观理性,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长远目标进行看待。

  古韵今看:“古风”音乐的古典性和现代性

  “古风”音乐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新形式,古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是“古风”音乐的显著特征。“古风”音乐在歌词创作、旋律曲调、演唱配器等方面都具有古典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又与现代网络科技元素相结合。

  首先,“古风”音乐的歌词具有古典雅致、措辞整齐、意境唯美等特点,歌词的取材来源大体包括: “古风”仙侠类网络游戏、“古风”小说故事、“古风”动漫影视作品、古典诗词歌赋等,如游戏《蜀山》中的“古风”歌曲《望月之城》、因小说《步步惊心》而创作的《步步皆觞》、据动画《秦时明月》创作的《月赋情长》、由李商隐诗歌构成歌词的《最是李商隐》等。“古风”音乐的歌词习惯用古典诗词的腔调、古典雅致的“古风”意象、经典感人的历史故事、戏腔悠扬的念白、充满古典时代气息的叙事文案,来表达歌曲背后细腻感人的情愫,使得歌曲整体充满浓郁的古典韵味,同时又以现代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正是其独特魅力所在。

  其次,在曲调旋律上,“古风”音乐倾向于选择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来创作符合当代审美的音乐,编曲上也较多地使用古筝、长笛、箫鼓、琵琶等传统民族乐器,同时以少量的西方乐器辅之,表现为旋律舒缓悠扬、节奏缓慢柔和、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辅相成且相得益彰等特点。

  最后,在演唱和音乐视频视觉效果上,“古风”音乐在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舞美设计方面,都进行相应的仿古设计,以现代化先进手段营造加工出古韵古香且超脱现实的“古风”景象。

  可见,“古风”歌曲的歌词、曲调、乐器、演唱、演奏等基本元素都是以传统文化元素为主,辅之以现代元素,从而造就了“古风”音乐在意境情感和语言格调上的古典雅致,在艺术审美和表现上与现代社会的高度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古风”音乐堪称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桥梁。“古风”音乐自衍生以来,历经数十年发展,成果愈发显著,传统与现代元素在此类音乐中走向融合与共存。

  传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延续

  长期以来,由于“古风”音乐的创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有组织的规模化的专门创作团队以及明了统一的行业规制,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诸多争议。但对于我国传统文学语言、历史文化知识、传统习俗的传承发扬而言,“古风”音乐具有其他传统文化传播继承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古风”音乐的歌词内容涉及丰富的诗词歌赋改编,从《诗经》《楚辞》到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在当下都是炙手可热的“古风”歌曲内容改编来源,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等。“古风”音乐对诗词歌赋的另类表现形式在丰富了大众精神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传统文学素养,激发了当代大众对我国诗词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古风”歌曲还往往以经典的历史爱情故事、英雄事迹和伟大的人物为创作背景,或者以网络游戏、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情节为背景进行创作,在展现了歌曲婉转悠扬或激荡人心的旋律美和歌词古典雅致的诗意美的同时,也向大众传达了古人坚贞不移的爱情观、为国为民的人间大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等。“古风”歌曲通过对这些传统美德的诠释,向当代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大众在娱乐的同时增长了历史文化常识。

  “古风”音乐的迅速发展,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繁荣壮大的象征,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崛起中的推动力量。国内主流流行音乐长期以来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比如摇滚、说唱等,但“古风”音乐的崛起在近年来也是有目共睹,《新贵妃醉酒》《我的一个道姑朋友》等一系列“古风”戏腔音乐作品愈发频繁地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古风”歌曲热潮。具有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音乐作品,正在以新的、现代化的形式崛起,民众文化自信的加强和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正视,将不断推动着中国风格的音乐走向世界。因此,“古风”音乐对内能够促进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对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古风”音乐在当代的价值表现。

  继往开来:“古风”音乐在当代的正确阐释

  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的发展要追求新形式、新突破,但同时也要坚守文化本位,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新旧事物的科学互融。当下正逢传统优秀文化复兴发展的大好阶段,国人民族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大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文化艺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古风”音乐市场环境良好,这一切都有利于古风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但挑战和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古风”音乐发展存在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版权问题和歌词质量问题。一方面是抄袭、无视版权翻唱和改编的问题长期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古风”音乐创作者的原创热情;另一方面就是歌词创作整体水平有限,“古风”音乐的创作需要创作者具有很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古言古语、古代习俗、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掌握,这样其所创作的“古风”歌曲才能在辞藻和内容情感上给予大众正确的引导,实现“古风”音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但实际上当下大部分“古风”音乐属于个体创作,创作者在传统文化的钻研上付出的精力往往相对较少,因而所创作的作品难免出现矫揉造作、文义不通、附庸风雅、古言与白话混为一谈等乱象。

  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创作者对自身传统文化水平和知识素养的严格要求,合格的“古风”音乐人应当熟读经典,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词曲的创作。其次“古风”音乐市场和大众消费者也要加强对作品的监督,严厉打击抄袭侵权之风,抵制粗制滥造,拒绝盲目跟风,倡导精益求精,正确诠释“古风”音乐和传统文化。此外,“古风”音乐的创作发展必须合理掌握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尺度,过于晦涩和过于现代化,都无法促进其长远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古风”音乐发展肩负着传承创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让古典文化迸发时代新生命的使命。“古风”音乐的当代发展,必须保证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正确表达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方能实现“古风”音乐在当代的持久繁荣。

  (作者系梧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原标题: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古风”音乐的当代阐释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