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电脑更有“人情味”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让电脑更有“人情味”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1-21 13: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刘健

  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能够称之为“里程碑”的作品其实并不多。尽管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会对哪些科幻电影应该被称为“里程碑”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以什么标准衡量,《黑客帝国》(The Matrix)三部曲(以下简称“老三部曲”)都是为数不多且能达成共识的经典。事实上,老三部曲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叙述,还是思想内核的展现,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除了延续IP价值外,似乎找不出重启这个系列的其他理由了。而作为一部时隔十八年后,重新降临大银幕的经典续作,《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能否回应众人的期待呢?

让电脑更有“人情味”是人类的一厢情愿?

  《黑客帝国4:矩阵重启》海报

  黑客帝国系列最引人入胜之处,就是观众无法准确判断自己看到的故事到底是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是超级计算机构建出的虚拟世界。随着电影情节的推展,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在老三部曲结尾处,人类与人工智能达成了和解。但这种人类与人工智能间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多久,人工智能阵营内崛起的“新势力”打败了原有的和解派,并重新对人类宣战。除了少数幸存者外,大部分人类重新被接入“母体”,继续充当活体电池。而“新势力”也复活了在老三部曲末尾牺牲的尼奥和崔妮蒂,并在接入“母体”时,修改了他们的记忆,重构了他们的“人设”以及容貌,让他们以“熟悉的陌生人”的姿态,出现在彼此的生活圈内。为了防止尼奥意外觉醒,作为新势力代表的“分析师”还化身为尼奥的心理医生,对其进行严密的思想控制,让尼奥坚信自己碰到的种种意外,都不过是因游戏开发工作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幻觉。当然,尼奥和崔妮蒂最终还是摆脱了“分析师”的控制,再次走上了反抗人工智能的征途。

  如果仅从延续IP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黑客帝国4》无疑是成功的。对于手握潜力IP的电影公司来说,重启旧作,靠贩卖情怀延续IP价值,是一张大概率稳赚不赔的安全牌。但影片最终呈现的,无论是从画面冲击力,还是思想内核的升华,都没有真正超越老三部曲的既有格局,只能称之为一部平庸的续作。

  老三部曲之所以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就在于其用创新性的视听语言,构建一个令观众信服的“赛博朋克”世界。老三部曲的世界观基础是一次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终极决战。在人工智能获胜后,绝望的人类制造了“浓雾”遮蔽天空,让支持人工智能运转的太阳能电站无法运作。于是,人工智能便开发出以人类为“生物电池”的动力系统,并将人类的意志上传到“母体”内,让他们自以为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从而不会反抗人工智能的“榨取”。但是,这个系统总是存在1%的不稳定因素。于是,人工智能中专门研究人类感性的“先知”便提出了“救世主计划”,靠定期引导人类中的不安定分子成为“救世主”,由他带领一部分人脱离母体回归现实世界。等到时机成熟,再将这些不安定分子一网打尽。换言之,“救世主”和他的追随者们以为自己摆脱了人工智能的控制,其实依然是任由人工智能摆布的棋子。

  其实,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卢德运动。而到了1920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并创造出“Robot”(机器人)这个词后,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便上升为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矛盾。从此之后,西方主流科幻作品中塑造的智能机器,便几乎无一意外地被视为对人类具有威胁的存在。《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沙丘》背景故事中的人机“巴特勒圣战”,再到《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即便是在创造了“机器人学三定律”,给智能机器配上了鞍韂和缰绳的“机器人科幻之父”阿西莫夫创造的科幻世界中,人类仍然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智能机器人。

  人类为什么不能信任智能机器(机器人)?这其实是一个伪问题。因为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与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或人工智能完全不是一回事。恰佩克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使用的“Robot”一词,源自捷克语中的“Robota”(奴隶)。究其原意,指的是一种有血有肉的人造生化人。而“Robot”后来在人们脑海中变成了铁皮机器怪物,则要拜20世纪初美国平民社区中“通俗杂志”的封面及插画所赐。所以,科幻作品中的智能机器(机器人)从源头上看就是作为人类的一种“替代品”而存在的。如果再深入一步,在西方国家普遍的宗教文化氛围中,“造人”是上帝的特权,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源自神性的智慧。而人类如果也要“造人”,就是对神的僭越和亵渎,遭到造物的反噬,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天谴。

  但现实中的人工智能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英国数学家罗素在希尔伯特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卷本《数学原理》,书名与牛顿的不朽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同名——如果说牛顿的《数学原理》把机械的世界转化为按物理定律运行的数学世界,罗素则把这个数学世界再转化回由算法控制的机械世界,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世界,即今天我们追求的智能世界。换言之,现实中的人工智能只是一个为了达成设定目标而运转的“机械”系统,其智能只体现在通过算法的优化和设备的升级,把需要人工干预的程度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实现机器对人的替代。就如同Alpha Go与人类棋手对弈时,完全不必理解围棋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精神内核,只要算出赢得比赛的最优解就可以了。至于比赛过程中,人工智能给予人类棋手的压迫感,只不过是人类棋手个人的情绪投射而已,与人工智能本身无关。

  其实,在希尔伯特之前,作为直觉主义代表的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数学思想体系,要更具影响力。庞加莱认为:除了逻辑、推理之外,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直觉,在数学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希尔伯特却驱逐了庞加莱数学思想中这块神秘主义的领地。这也让“电脑”(人工智能)拥有爱情、仇恨、野心之类的人类情感变得毫无必要。事实上,人工智能不需要有人情味,只要让人觉得“她”有人情味就可以了。毕竟,现实中的“她们”只是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存在的。工具不会压迫人,只有人会压迫人,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道理恐怕依旧适用。(刘健)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