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热起来的非遗传播,需要避免步入误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热起来的非遗传播,需要避免步入误区

来源:文汇报2022-01-25 09:0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任丽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构建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可惜,大多非遗项目已离当代生活太过久远,对于这些古老的传统,人们知之甚少。因而,只有进行广泛传播,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先遗产的珍贵性;只有扩大非遗保护的“朋友圈”,才能使传统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然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近年来热起来的非遗传播,需要避免一些误区。倘若传播不当,不仅不会使非遗保护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还会误导观众接受变质的传统文化。若将这些非遗过度包装,甚至脱胎换骨进行改编,对传统文化来说更无异于毁灭性伤害。

  前段时间,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女驸马》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这是‘黄梅戏’还是‘黄戏’”的评论冲上热搜。为何“小潘潘”一贯的唱风这次遭到如此强烈的谴责?这是因为,这段视频的出圈是在曲解作为非遗的黄梅戏内涵基础之上。《女驸马》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女主角冯素珍是一位敢于冲破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勇于抓住命运咽喉的英武女性。当“小潘潘”用红唇乱发的形象、娇柔造作的媚态以及被网友称为“夹子音”的唱法来翻唱这段经典戏曲时,呈现出的形象与“女驸马”原本该有的形象大相径庭。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和内涵。禁止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事实上,打着传播的旗号对非遗进行庸俗化、变质化改编,以牟取商业利益的,并不少见。

  例如,表演类非遗项目常被“嫁接”大量流行甚至外来元素。在民间流传了上百年的地方曲艺与戏剧被冠以“新编剧”之名盲目创新改编,其独具地方特色的唱腔被注入流行唱法,舞台建筑和布景等传统元素被替换成现代LED屏,伴奏用录音来代替,经典的桥段被佐以音乐剧脚本,像是南音《凤求凰》《艳歌行》等创新剧都陷入这样的尴尬。

  又如,某些传统节日类遗产正在背离原有的文化内涵,渐渐变得空洞。传统节日类遗产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习俗,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等紧密相连。例如哈尼弈车族姑娘节,原本是弈车族的情人节,融合了祭祀、祈祷、纪念、敬仰、吟诵等民俗,有着表情、缅怀、祝福、庆贺、祈愿等种种民族文化内涵,如今却被变成了商业性表演,美声、钢琴等外来元素乱入,不但使原有功能丧失,还失去了地域特色。

  再者,面对机械化生产的挤压和现代商品经济的诱惑,传统技艺类项目被工业产业化,艺术品位雷同化,还断章取义,简单地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等同于商品开发进行宣传。拿蜀锦来讲,之所以其价如金,主要体现在传承千年的蜀锦织造技艺方面,而现在成都却随处可见打着生产性保护的旗帜而大肆宣传推广数码织锦的情景。对于用工、用料都十分考究的唐卡也难逃厄运,机器批量印刷的“速成品”充斥市场,而精湛的藏族绘制唐卡却真迹难寻。一旦某项非遗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完全机械化所取代,就断送了非遗的生命,也丧失了它原有的文化价值。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非遗如果遭遇误导性传播,后果十分严重!当代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甚了解,尤其青少年的知辨能力并不完善。如果到处充斥着面目全非的非遗,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误导性宣传,人们将很难分清哪些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真遗产,哪些是伪遗产,更不要说传承了。

  造成非遗传播误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些人压根没弄懂什么是非遗。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既包括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体育和游艺,也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其次,人们没有真正理解国家对非遗传播的要求,不知道如何传播才好。非遗相关法律法规中多处提及非遗传播并明确规定非遗传播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尊重其形式和内涵”。仅为适应传播效果而将非遗改得变了质,犹如削足适履,不但谈不上“有效保护”,还会适得其反。我们必须清楚,非遗传播的目的是丰富全社会的非遗知识,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程度,提升社会对传承人群的认识与尊重,从而提高全民文化自信,为未来的传承提供后继力量。

  非遗的传播,必须尊重每个非遗项目的特殊性,将其中的文化内涵扎扎实实研究透彻,用思辨的理性审视每一个细节,这种深度思维的改造才能借助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引导大众正确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非遗真正“活”起来。央视非遗公开课、“以潮流致敬传统”的B站春晚、《元宵奇妙夜》《中秋奇妙游》等河南卫视传统节日晚会等,都是非遗成功传播的典范。传统木工在现代生活中被游离到边缘,但央视非遗公开课中的榫卯木作却严丝合缝、精巧细致,令人着迷;在B站春晚中,湖南花鼓戏与欧美摇滚融合竟能造成“神曲”效果,传统琵琶也可模仿世界各地的乐器,奏出最为时尚的音符;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将打铁花、刺绣、剪纸、皮影、泥塑、舞狮等非遗项目作为主角充分展示,让古老的非遗跳出圈外焕发出新奇的魅力。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都随着时代的诉求而不断流变,与时代相适应,犹如奔流不息的活水源头,承载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我们必须从根上入手,加快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让下一代不仅接受西方工业科技文明教育,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每一代中国人在起点上就能深刻理解非遗的精髓,如此才能在未来不同的时代和语境中正确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文化。

  (作者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