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代女子化妆,百花百虫皆入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古代女子化妆,百花百虫皆入画

来源:解放日报2022-01-31 09: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龚丹韵

  换新妆,过新年。这几年,古代女子妆容渐渐回到现代女性的视野中,有些元素被用于古装剧或日常装扮中;有些出现在文创产品中,如“故宫口红”;也有些则被时尚界作为灵感启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古人对美的描绘,有些想象力甚至超过了现代人。

  进一步说,古代女子如何化妆,以何为美,背后不仅是审美表达,同时也是当时经济发展、工艺水平、社会思想的侧面体现。让我们看看,以汉代为主的女子妆容,能给今人带来哪些启发。

古代女子化妆,百花百虫皆入画

周昉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 馆藏

古代女子化妆,百花百虫皆入画

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北宋)。辽宁省博物馆 馆藏

  古代底妆

  也讲润肤、清痘、隔离

  汉代女性审美观,肤以白为美、颊以红为美、眉以黑为美、唇以小为美。首先说基础底妆,它类似于现代女性的“妆前打底”,也有清洁、滋润和打底3个步骤。

  第一步,面部清洁。古人用什么洁面呢?《礼记·内则篇》中记载:“冠带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浣。”主要使用草木灰。草木灰里含有可去油污的碳酸钾,也可用于衣物清洗。当贝壳灰与草木灰一起用水泡制,能产生强力去油污的氢氧化钾,即我们常说的强碱。

  汉代则更进一步,使用“石碱”,从蒿、蓼等植物中提取而来,以水和面加工成固体物品,很像今天的香皂,便于保存与携带。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道:“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汉代制作石碱的方法,与现代人制作香皂颇为相似。

  不过石碱在当时还是稀罕物,普通老百姓用不起,他们使用淘米水。淘米水呈微弱的碱性,也可以分离一部分油污。

  第二步,保湿滋润。古人已经意识到,面部滋润的同时,还能增加后续妆粉的贴合度,使妆容更显自然。面脂,类似于今天的面霜,就是古人用于保湿的护肤品了。

  汉代面脂大多由中药材和牛髓调制而成,《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芷“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其实直到今日,现代人也是这个思路,添加各种植物性成分来研制护肤品。古人为面脂研发了各种中药方子,含有特定功能,颇有点类似今天的功效型“精华霜”。如美白,《肘后备急方》中写道:生杏仁,去皮捣,以鸡子白和,如煎饼面,入夜洗面,干涂之,旦以水洗之,立愈。姚方云,经宿拭去……仍得光润皮。也有方子是用土瓜根。土瓜根除了美白还祛痘,甚至可以充当隔离霜,减少后续化妆品对肌肤的伤害。

  诸如此类的美容秘方,在医书及相关文献中有不少。

  第三步,白妆打底。肤白,一直是古代评价美女的标准之一,“肤如凝脂”“冰肌玉骨”等形容屡见不鲜。白在古代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先秦时期的素妆,即白妆,主要以白色粉末敷面,显得皮肤洁白无瑕。

  老百姓多用米粉敷面,普通人都能制作。做法是这样的:先把米研磨成细粉,加水,盛在钵中,等细粉慢慢沉淀,再去掉水,取出沉淀的粉,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的细腻粉末就可用作妆粉敷面。原料常见,制作方便,但它保存不便,附着力也差,容易掉粉。拿现代话说,“便宜没好货”,但胜在日常,所以依然使用者很多。

  古代崇尚炼丹,炼丹后就发现了更好的敷面材质:铅粉。铅,源自天然矿石,最开始是炼丹剩下的面糊状液体,又称胡粉。为了便于保存、运输,胡粉脱水晒干后,就被压成粉末状。铅粉质地白皙细腻,光泽感强,覆盖力也好,不易掉粉。秦汉的贵妇们纷纷抛弃米粉,转而喜用铅粉。汉代冶炼技术有所提高后,铅粉作为化妆品开始盛行。但它其实带有毒性,对皮肤伤害巨大,现代已经明令禁止。古人所知有限,物以稀为贵,把它捧作美容圣品,所以铅粉也被称为“铅华”。

  如果铅粉或米粉中再加点香料,那就成了香粉,既可敷面又可扑于全身,类似于今天的爽身粉、固体香水。增白、顺滑肤质之余,还有暗香浮动。传闻“可作掌上舞”的赵飞燕调制的“露华百英粉”就是一种香粉。

  古代彩妆

  丝绸之路开启妆容革新

  秦朝也有红妆,但不多,主要材料是朱砂,粘附性差,容易掉妆,所以使用者少。

  到了汉朝,丝绸之路带来原料与物种的丰富。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带回了植物“燕支”。燕支花为红色,叶为蓝色,因此又叫“红蓝花”。张骞未引进燕支前,汉朝面妆主要承袭先秦时期的素妆,“粉白黛黑”。燕支的引入带来了红妆,由此开辟了彩妆时代。汉代面妆成为我国古代面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人们把燕支花晒干,碾磨而成燕支粉,它就是“胭脂”的前身,不仅颜色艳丽,而且不容易掉妆,快速成为古代彩妆的重要原料。

  燕支大致有两种化妆手法:一种直接用丝绵蘸红色燕支汁敷面,这种燕支被称为“绵燕支”;也可以把红色燕支汁晒干压膜,制成精小轻薄的小花片,被称为“金花燕支”,使用时,花片沾水溶化,用汁水涂抹着色。

  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燕支汁粉中加入牛髓等物,调和成黏稠的膏状物,称为“燕脂”,后慢慢演变为“胭脂”。其色泽鲜艳、稠密润滑,粘附性强,牛髓等还具有保湿作用,被世人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古人根据燕支在脸部的浓薄程度,分为“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我们在一些妆容考究的唐代题材影视剧里,还能看到这类妆容的影子。酒晕妆最为浓艳。桃花妆次之,妆扮好后面如桃花,也常被人称之为红粉妆,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描写道:“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飞霞妆则在两颊薄涂,宛如飞霞,属于3种妆面里颜色最浅的。

  古代女子对眼妆探索较少,喜爱在眼睛周围做点妆饰,如斜红,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古人更侧重对眉的妆饰。

  蛾眉,像蚕蛾触须一般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唐代有诗:“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汉代蛾眉越描越长,形成新的眉形广眉。当时有民谣描写:“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八字眉,在《妆台记》中记载:“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双眉像“八”字,眉头高抬,细而色浓,眉尾下撇,广而色淡。女子着八字眉可爱、娇憨,仿佛与世无争。

  愁眉,如人发愁皱起的眉头,与“啼妆”一起做妆容。“啼妆”是用铅粉或米粉在眼角妆饰,仿佛刚刚哭过。“愁眉啼妆”由东汉大将军梁冀之妻孙寿发明,显得娇弱病态,让即将出征的梁冀觉得被人牵挂,对孙寿更为喜欢。有书云:“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此妆当时广为流行。古代士大夫眼中,愁眉、啼妆是亡国之兆。后世文人也用它们作特定比喻,如晏几道《西江月》中有“愁黛颦成月浅,啼妆印得花残”。欧阳修《长相思》中有“玉如肌,柳如眉,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远山眉,眉形细长而舒扬,颜色淡雅、朦胧有如远山,一说由古代才女卓文君所创,另说由赵合德所创。

  和今人一样,古人修眉可去掉部分杂眉,也可直接去掉所有眉毛,重新设计眉形。修眉工具主要是镊子。据记载,长沙马王堆的梳妆盒中就发现了一把角质镊子,刀片可随意取下、装上,手柄上还刻有精美的图案。

  描眉即画眉,战国时女子用柳树枝烧制成碳条,涂画在眉毛上。文献记载的较早的画眉材质是“黛”,青黑色颜料。一是青黛,来自植物粉末,把蓝草叶子和枝干水洗阴干,再研磨而成。用它画眉,可呈现青黑色、青色、蓝色、翠色、绿色等。还有一种石黛是黑色矿物,在专门的磨黛石上研磨成粉,调成“墨汁”,就水研磨,用眉笔蘸墨描绘。

  唇,古今一样,都是彩妆的“重头戏”。早期,因朱砂没有黏性,上色不均匀,溶于口沫,掉色严重。后经不断改进,古人发现朱砂中加入动物脂肪,调和而成的红色膏状物效果很好,覆盖力和附着力变强,还能滋润口唇,称之为“口脂”,又名“唇脂”。

  《释名·释首饰》中记载:“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古代唇妆主要就是红色,即便到了今天,红色依然是女性最为喜爱的口红颜色。

  古代面饰

  花草昆虫皆能入妆

  面饰主要有花钿、面靥、额黄等。花钿,可粘贴在脸上的薄片饰物,如金箔、昆虫翅膀、云母片、鱼骨。形状有圆形、菱形、桃形、梅花形、铜钱形、雀羽斑形、三叶形、双叉形、鸟形等。其中,“翠钿”较为出名。它以各种翠鸟羽毛制作而成,颜色呈翠绿色。

  另一种花钿特指在眉间额上绘画的妆饰。绘画形状简单精美,以红、黄居多。如今,这种花钿手法出现在不少古装剧中,也深得现代人喜爱。有现代化妆师分析说,那是因为额间描上花,填充色彩后,能让五官看起来更聚拢,显得更为精致立体,同时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花钿随着朝代更替,出现了许多新款式,比如寿阳落梅妆。花钿鼎盛时期的唐朝,有记录的款式多达十几种。但到宋朝,崇尚简洁美学,许多繁复的妆饰逐渐消失。

  面靥,又称妆靥。“靥”,在古代指嘴两旁的小酒窝,面靥指古代女子在酒窝处的妆饰。妇女在酒窝处染红色圆点,商周时便有,相传主要是后宫女子月信时不方便服侍天子诸侯而用。但后来一位后宫舞姬认为酒窝处点上图案十分妩媚,后宫佳丽争相效仿,久而久之,面靥成为面部妆饰的一种。

  面靥主要是红色圆点,用燕支点制。后期形状不再局限于圆点,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西晋时有人用梳妆盒饲养“媚蝶”进行妆饰。

  额黄,又称鸦黄,用黄色涂抹额间的妆容。现代人可能觉得怪异。据传是女子从涂金佛像身上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抹成黄色。王安石的《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诗中写过“汉宫娇额半涂黄”。

  (综合自期刊史料)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