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虎文化源流摭识

来源:文汇报2022-02-06 08: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仲富兰

  神威浩荡的原始神虎,道观寺院里的护法神兽,军旅中一往无前的虎士之慨,民间生气勃勃的虎文化元素……千百年来,虎形象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民俗信仰中,又从多方面滋养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一种虎文化,焕发出一股英雄气。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虎是勇敢和活力的象征,所谓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长期以来,虎一直象征着一种力量和气魄,也一直为浩如烟海的民俗文化故事与传说所咏叹,受到芸芸众生的敬畏。虎年新春之际,我就来与大家分享一些我对于虎文化流变的认知,向大家请教。

  远古“虎崇拜”的源头

  中华民族为什么要将虎作为崇拜对象呢?或者说,为什么虎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国汉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兄弟的崇拜,被誉为“百兽之王”?其文化内涵和寓意,历经时代沧桑,日臻丰富。如今,虎已成为中国人普遍认同的民俗文化的一个标识。

  要探究崇虎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据考古学家的发现,中国境内分布的岩画内容丰富,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距今有四万年之久。岩画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艺术。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一组刻绘于虎沟岩石上的“五虎图”,动静相宜,生动灵气,表达了远古先民对虎这种动物的认识,展现了先民最早的动物崇拜与图腾。

  美国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揭示了远古先民自然崇拜与图腾产生的社会基础。在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洪荒时代,人类与大自然互动的能力极其微弱,“万物如刍狗”,为了活着,生存下去,远古先民只能在磨难中不断进化自己。说起来,这个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比如,偶然状况下动物留下没有吃完的猎物,也许人类就会认为是特意留给自己的,出于感恩而崇拜;更多的则是在凶恶的猛兽面前深感无能为力,出于畏惧而崇拜。《山海经·海内北经》记:“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曰从足。”穷奇,外貌像老虎,长有一双翅膀,喜欢吃人,更会从人的头部开始进食,是一头凶恶的异兽,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四凶之一。远古先民认识动物与自然界,不可能按照当今生物学或动物学的标准,面对体大健硕、矫健勇猛、呼啸而过的虎,先民们逐渐感受到它的强者风范、王者之气,“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成为远古先民崇拜虎的前提——既然认识到虎是一种强而有力、充满威势的可怖形象,不能驯服它,那就崇拜它。

  1987年8月,考古人员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处距今约六千年的古代遗址——蚌塑龙虎墓,这处墓葬群没有仰韶文化其他墓葬出土的精美陶器,但其中的蚌塑龙虎图弥足珍贵,这个信息表征着古代的“龙虎”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里,无论道教、佛教,抑或萨满教信仰中,虎都是崇奉的对象。东汉时期佛教初入我国,佛教中的萨埵那太子本着大慈大悲的精神以身饲虎。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与中国禅宗思想相结合,又发展为禅虎——使虎听经修道,修炼从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十八罗汉伏虎说——弥勒尊者伏虎罗汉。“舍身饲虎”的精神大大丰富了中国虎文化的内涵,道家文化将龙虎结合解释为“云从龙,风从虎”,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更是强化了虎的威严,将之视为极具奇幻力量的神物。

  从“护法神兽”到“护佑苍生”

  鲁迅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很多人谈“虎文化”而忽略了道家文化对于虎形象的改造与重塑。道家最早确立了“龙虎组合”,所谓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中华文化中的“四象”,也称“四灵”。“四象”一词最早出自《易·系辞》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礼记》上明确表示这“四象”是天文星宿的代名词:“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据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象被赋予农业生计和确定时空定位的意义,由此演绎出很多神话。

  原本为确立天象与星宿而存在的“四象”,被道家拿来进行拟人化和拟物化的改造,其中的青龙与白虎演化成威风凛凛的守护神,就像守护佛寺山门的“哼哈二将”一样,神气得很。如今走进各种道观,山门的右边,一般都是那个白虎监兵神君。它的职能就不简单了,《抱朴子》中说:“虎及鹿兔皆寿千岁,满五百岁者,其色皆白。”说的是虎修炼五百年才会肤色变白,因而白虎是长寿祥瑞的象征,且有禳灾祈福的神力,后来还有人说它有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功能,五花八门。经过道教学说的发挥,天文星相、阴阳、五行、八卦、性命之学、炼丹等都被串接到了一起,放在虎身上,这就大大丰富了虎文化在民俗信仰中的传播力。

  在民俗文化中,东方青龙象征着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人们把青龙认作是主喜庆,后世还衍生出“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虎的形象则逐渐从远古时代的图腾神物,开始向避邪、禳灾、定方位、祈丰收的方向发展。

  与想象中的“龙”不同,虎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猛兽,道家将虎形象与龙进行捆绑,符合了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需要。君王都称为“天子”,君王是龙,文臣武将皆为虎,虎的地位在“龙”之下。封建君王敬虎为神,祈借神威,以保社稷平安。再说,虎的勇猛与力量,能代表战斗力,壮军威,故在历史传承中大都以保护神或者战斗神的面目出现,甚至连为封建统治者培养选拔高级人才的国子监,也有个“虎闱”的别名。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军事将领的营幕称为“虎帐”“虎幄”,军中禁地称为“白虎堂”。《史记》记有“窃符救赵”的故事,发兵符节称为“虎符”“虎节”;遮护营垒的障碍物称“虎落”或“虎路”;强弩的一种称“虎蹲弩”,明朝时还将一种形体短粗的火炮称“虎蹲炮”,等等。至于以猛虎的形象装饰各种兵器和装具,更是不胜枚举。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政权走马灯般地更迭,社会的转变是全方位的,包括风俗和观念等等。虎形象的象征意味发生了演化和改变,其造型、形状、用途也发生相应的演变——从外表威武勇猛、内藏诡谲仙气,渐渐成为为仙人所降服的角色,甚至充当温顺坐骑。也许是出于当时的风尚,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还为自己取了一个小名叫“虎头”,因精于绘事,才绝、画绝、痴绝,时人称为“虎头三绝”。

  明清之后,人们对于虎的理解与认识更为理性化;同时虎也大抵发展为浪漫主义文学艺术创作与精神娱乐的取材对象。譬如终南山流传的“赵公明伏虎救苍生”的民间故事,说的就是赵公明伏黑虎,黑虎感激赵公明不杀之恩,附首贴耳,鞍前马后,成为其忠实的坐骑和得力助手;由于赵公明调教有方,这只黑虎后来也修成了正果,它护佑苍生,帮助人们驱除瘟疫,镇宅护院,被百姓们称为“虎爷”,也成了一路神仙,可以享受人间的香火。

  “虎文化”与民俗信仰

  民族精神最能在民俗信仰中体现出来。汉代应劭作《风俗通义》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独到的评论令此书成为研究汉以前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风俗通义·礼典》)在崇尚阴阳五行学说的汉代,经由统治者提倡、文人学者的附和,虎成了“四方神兽”之一。

  唐代不仅疆域辽阔,而且是一个开放、强盛的王朝,在民间社会生活中,也体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风气。唐代各种节日盛行不衰,上古的“娱神”逐渐向中古“娱人”的方向转变。风气转变的实质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民间生活中,虎作为“神兽”的成分在降低,而作为“瑞兽”的成分在升高。唐人生性浪漫好奇,有漫游之风,宴饮游乐时有讲奇闻奇事之习,传奇文学兴盛,文人雅士有关虎题材的作品也是连篇累牍,故事之丰富,情节之生动,个性之鲜明,如虎女嫁人、虎男娶妻、虎化为人等等。虎的存在,常常给人一种勇猛无畏的精神力量。“猛虎不怯敌,烈士无虚言。”(唐·李咸用《猛虎行》)诗人以虎为喻的呐喊,倡扬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堂堂正正地活着,正所谓“虎死不倒威”是也。

  带“虎”字的成语,有“虎啸龙吟”“虎踞龙盘”“虎跃龙骧”“龙行虎步”“龙腾虎跃”等,不胜枚举。以虎为题材的民间艺术品琳琅满目,各种有关“虎”题材的作品也是精彩纷呈。正是在这种深入人心的民俗信仰中,代代民众相信虎是镇邪、辟秽的瑞兽、吉兽,民间有在门上画虎,给小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虎肚兜等习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还盛行给儿童做辟邪保平安的玩具——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点虎王雄黄酒,希望他们健康、强壮、勇敢。

  神威浩荡的原始神虎,道观寺院里的护法神兽,军旅中一往无前的虎士之慨,民间生气勃勃的虎文化元素……千百年来,虎形象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民俗信仰中。其正气能够驱除一切邪念、邪恶,驱除家族的各种灾祸。虎勇猛自由、蓬勃大气、威风凛凛的形象又从多方面滋养着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品格,逐渐形成一种虎文化,焕发出一股英雄气,转化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巨大能量。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