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技巧和美学哲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技巧和美学哲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2-17 17: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峻 冰

  作为目前最热门的国产战争电影巨制,抗美援朝姊妹篇《长津湖》与《长津湖之水门桥》(后称《水门桥》)实现了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无疑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升级换代之作,对推动国产电影质量与电影强国建设,具有深刻意义。国产战争电影讲好中国故事,要以合乎情理的故事架构、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新颖逼真的情节打动观众,或触及其兴奋点,或抚慰其痛点,或调动其基于现实情势,催生其观赏兴趣、认知欲望,激发观影热情。显而易见,《长津湖》《水门桥》正在践行着这一叙事策略。

战争题材电影的叙事技巧和美学哲思

《长津湖之水门桥》海报

  鲁迅先生在《<出关>的“关”》一文中提出“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文学形象塑造之法,可以引申至电影领域。电影要在叙事上追求艺术真实,在故事的结构线索、人物形塑、情节安排、细节处理等方面需合情合理,既要遵循历史逻辑,也要遵循美学逻辑。要“杂取种种”(发生在同一背景、语境中不同人的性格、故事等),合到一人身上,呈示其真实情感、精神意志及深层人性的多个侧面,努力塑造出具有双重或多重性格的立体饱满的典型,为题旨建构服务。

  《长津湖》和《水门桥》塑造了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炮排排长雷睢生以及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美第十集团军军长阿尔蒙德、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北极熊团团长麦克里安等人物,可以说,恰是契合规定情境的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两部影片迸发出充盈的魅力。不过,影片以伍氏三兄弟个体命运“以小见大”的叙事在赢得广泛认同之时,也使影片在宏大事件的全景展现与情节结构的合理营建方面存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过度背景化、私人化导致宏大逻辑断裂而使具体事件显得零碎和缺乏有机性。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的论断,认为这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任何艺术都是创作主体按照审美规律和形式法则对物质世界和情感世界合情合理的把握。无疑,战争电影亦可呈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对《长津湖》《水门桥》而言,影片实现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环境描写和影像修辞的有机结合。张弛有致的节奏、新颖贴切的叙述视点、涵蕴深刻感染力的典型环境和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正因影像奇观与细节密度的相得益彰,才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无论是敌机扫射乱石滩、敌机投掷燃烧弹等场景,子弹击中炸药包爆炸、敌我击发的坦克炮弹摩擦出火花,还是伍万里收藏的红围巾、冻硬的熟土豆、梅生女儿的照片等细节,以及拼死进攻前七连官兵面朝祖国的方向一边敬礼一边说着“新中国万岁”……这些有力的镜头凸显了战争本质,烘托了人性与情感,实现了影像叙事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和平、发展、合作乃当今世界主题。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有着“东方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历来热爱和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然而然,为中华传统文化滋养的国产战争电影,在广阔的题旨层面,理应彰显礼义、仁爱与和平的思想。战争影片对正义之战应予以肯定,对参与正义之战者应予以褒扬。这是趋向人类良知的基本道德伦理,也是战争电影普遍应有的美学和哲思。

  应该说,《长津湖》与《水门桥》在哲思意义上指向了人类和平与种族大爱,也契合礼赞英雄与家国同构的宏大主题。两部影片通过复刻出已成历史但依然可触可感的战争及穿行其间的人与感人至深的事迹,让人深刻体悟到生命个体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家国共同体”其实就是影片题旨所依托的基本语境,也建构了题旨的哲学深度和观众的审美宽度。显然,这也是影片能快速掀起观影热潮的主要原因。

  (作者峻冰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