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草一木,全因了他的注视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一草一木,全因了他的注视

来源:解放日报2022-02-26 10: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玮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汪曾祺老先生在《人间草木》中这样写道。在我眼里,汪老是位洒脱可爱的作家。他不孤傲,也不沾染尘世污秽,像遨游世间的蒲公英,随风飘舞。读《人间草木》,让我透彻地体悟他的洒脱,从而找到生活的真谛。

  我小时候就读过汪先生的文章,如《端午的鸭蛋》。那时读来,我光是对高邮的鸭蛋垂涎三尺,对汪老却不太了解,但也知道了他是江苏高邮人。通过《人间草木》的阅读,让我再次走近汪老。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不仅在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的钻研。在他的作品《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中,你可以看到文字背后站着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却断难想到他命运多舛,经历了许多磨难。但是,经历磨难后的潇洒,是更为自如的潇洒。“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他的缩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生活;“宽和慈善,不逆于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是他的个性。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随笔集之一,由其子汪朗作序。书分五部分,分别为人间草木、世间风物、行者无疆、记忆的味道、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宏大的叙事,只有温暖冲淡的文字,记录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和世间美味、人间烟火。他写葡萄:“有人说葡萄不开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颜色淡黄微绿,不钻进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开花期很短、很快,就结出了绿豆大的葡萄粒。”他写杨梅:“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他写紫穗槐:“紫穗槐我认识,枝叶近似槐树,抽条甚长,初夏开紫花,花似紫槐而颜色较紫藤深,花穗较小,瓣亦稍小。风摇紫穗,姗姗可爱。”他写枸杞:“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门头上种一丛枸杞?”一草一木,因为汪老的“注视”,而被赋予了情感,注入了美感。

  对于家乡美食,汪老无须过多夸赞,而是调用记忆中的味道,抒写真实的感受:“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即使只是自制咸菜,在汪老笔下,也是与别家不同的,“咸菜是青菜腌的……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地买来,洗净,晾去水汽,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点上香薰,坐在窗边,窗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捧读此书,常偶遇让我心动的词句:“孤雁头上带霜来”“凶恶和滑稽往往相似”“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那一刻,是我最惬意之时。不仅如此,读此书,也助我提升写作水平。读北京人遛鸟和香港人遛鸟两篇,不觉拍案:同样的遛鸟,汪老竟能写得如此的不同,却又都是趣味盎然。这样的文字放在我的面前,我才明白,文章实非文字,乃是真情。“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一章,更是生动描述了汪老在西南联大求学的经历。那样战火纷飞、物价上涨的乱世,那一群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对知识和真理由衷的热爱。因为有汪老的文字,今天的我们,才能“看见”那个年代。

  铁凝说汪老,“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贾平凹则调侃,“汪是一文狐,修炼老成精”。而对汪老来说,一棵草,便是一件往事;一株花,便是一段深情。他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无疑是对汪老最合适的评价。

  人活着,要活出袒胸露背迎接万箭攒头,犹能举头对苍天一笑的境地。有人拼命挣扎,终为无谓;有人放任飘洒,终成无畏。得失面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多读汪老的文字,可慢慢知晓,得失原是世间最寻常不过的事。“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次。”热爱生活,才能发觉生活的真谛。教育不也如此?有爱才有乐。

  (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第六小学校长、数学高级教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