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5-10-14 11:04

  作者:吴秋雅

  日本731部队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实验的相关史实,在影视创作中鲜少涉及。一是因为该段历史长期被日本政府刻意否认与遮盖,已公开的实证材料较少;二是实验内容太过残暴,搬上银幕必然会对观众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既往已播映的相关影视作品包括中国香港电影《黑太阳731》(1988)、俄罗斯电影《刀的哲学》(2008)、中国纪录片《七三一真相》(2015)、日本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2017)以及中国电视剧《荒原城堡731》(1991)等。这些作品数量有限,且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相对较弱。2025年9月,电影《731》在全球多地上映,恰逢其时地回应了中华儿女的抗战记忆与民族情感,带动海内外观众去了解仍存认知争议的历史真相,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现实意义。

  《731》首映日票房3.45亿,上映4天票房超12亿,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该题材具备强大的号召力。然而与热映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影片的低口碑。作为历史事实的“731”应该被世界铭记,而作为电影的《731》却因存在多种叙事偏差而未能达到观众预期。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失焦的历史叙事

  直面活体实验惨绝人寰的史实,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推行细菌战的罪行,无疑是创作者以电影艺术叩问731历史时最重要的目的和使命。相比于已被大量电影揭露、描摹的二战纳粹集中营史实,731这段被系统性地掩盖的历史,更应该在理性层面、以严肃真实的面貌被呈现,才能最大程度避免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曲解乃至怀疑。而电影《731》却从直面历史的叙事焦点上跑偏了。

  《731》以虚构的小人物王永章(姜武饰)作为主角,跟随他的视角进入731实验基地,以他发现真相并试图逃跑的行动作为故事主线。从电影《西线无战事》《美丽人生》到《南京照相馆》,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是战争电影常见的叙事着力点。但《731》的小切口却因未能构建充分合理的人物行动线,没有有效连接前景人物与背景史实,致使叙事只在表层情节中游走,无法实现对历史的深度挖掘。小人物的叙事视角也十分受限,观众所知与主角所知几乎等同,活体实验的种种非人手段在片中只是零散呈现,部分恐怖片式的镜头指向不明,甚至只是作为王永章越狱行动的背景镜头。影片对731部队没有全局展现,致使对日军疯狂暴行的控诉也被弱化。

  战争电影长盛不衰的根源恰在于对战争残酷的真实呈现,对人们抗拒、谴责战争立场的表达,以及对战争这种极端情形下的人性光芒的刻画。虽有唤醒历史记忆、拍摄历史证据的初衷,《731》却未能做到对战争、人性、军国主义等的深层思考,将叙事重点转向了越狱、大逃杀式的类型化情节,呈现出整体的叙事失焦。

  失真的人物图谱

  战争是最严酷的人性考量场。在非常态且绝对化的战争情境中,人们所面临的抉择困境和所承受的伦理道德拷问均异于寻常情境。正因如此,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复杂性成为战争电影人物创作的核心焦点。《731》中虽有较为独特的人物设定,但具体人物处理和人物关系网架构较为薄弱、失真,众多角色的面具化、工具化特征明显,人物图谱的戏剧性功能较弱。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主角王永章是一个假冒抗日英雄的小贩汉奸,这个具有强戏剧性的人设,既通过与真实历史人物的关联进一步扩展了角色的现实内涵,也带给观众较大的剧情想象空间。但这一人设在片中必然面临塑造难题,即完成人物的成长和蜕变。遗憾的是故事主角未能扎实地完成这一课题,王永章这一人物很快就呈现出断裂感和碎片化特征,甚至在关键情节上带着“主角不死”的强大光环而显得严重失真。

  其他配角人物如杜存生(王志文饰)、顾博轩(李乃文饰)等,未能围绕主角构成相互作用的人物关系网,无一例外都呈现出了高度工具化的特征——按需出现,即时反应。因缺少必要的思想变化过程和情感铺垫,配角人物的面具感明显,观众难以真正理解人物的情感反应。在杜存生求死这一极端事件发生时,观众更多的反应是错愕,很难与之产生共鸣。被囚禁在这里的受害者究竟是人还是代码?这本该蕴含深刻的“去个体化”批判,却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

  对日本军官的人物塑造更显失真。从石井四郎、女军官金村佳代,到负责日常看守的日本少年兵,几乎所有人都被降智处理。军国主义如何操控每个士兵?人物如何发生变化和扭曲?这些最深层、复杂的人物剖析,被刻意营造冲突的“疯癫感”所取代。由于人物铺陈不足,女军官蜷缩在孕妇身边熟睡等情节,非但无法形成对人物的立体表达,反倒有强行添加注脚之嫌。

  失序的影像构建

  电影是一种通过影像叙事抵达观众情感的艺术形式。影像构建不只是电影的视听呈现,更需具备有效服务叙事的情感穿透力。《731》有着精致的影像、讲究的构图、节奏明快的剪辑,并运用多重技术手段进行视觉构造,带给观众独特的视觉体验。但影片整体却像一个处于失序状态的“影像杂烩”,集合了叙事断裂、风格杂糅、场景碎片化、视觉猎奇化等叙事硬伤。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虽有逃跑作为主角的目标任务,电影的故事线却交代得并不清晰,尤其缺乏作用于观众情感的有效推进情节。王永章送饭、找路、联络等一系列动作都有相关场面镜头,但其间缺乏递进,未能形成足够多的功能性叙事场景,加之快节奏的场次转换、密集插入的多处细节和传递信息的字幕注解,整体故事线就更显得跳跃和断裂。

  整体风格的杂糅和视觉构造的猎奇化,进一步强化了影像叙事的混乱失序状态。《731》既有对小人物成长、越狱、大逃杀等叙事模板的杂糅,又有超现实和喜剧元素的引入。然而风格须与主题适配,影片部分片段的小品化情节设计、轻喜剧感配乐等,实际构成了对主题严肃性的歪曲。猎奇化的视觉呈现,如在监室通道引路的艺伎、密集悬挂的血液试管、高耸的中药材库、巨大的白色葬坑等,固然有视觉修辞作用,却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稀释了该题材本应指向的对惨无人道罪行的控诉。至于那些刻有“回家”字样的苹果、从坑底搭起的巨型人梯,除了视觉追求之外,又是否真正具备实质性的、耐推敲的剧情意义?当对历史苦难的真实呈现让位于对画面效果的极致追求时,这无疑是电影功能的一种本末倒置。

  在抗战结束80年后,731部队实验基地有组织、有预谋地进行人体实验的滔天罪行仍处于被否认、被掩盖、被淡化的状态。电影《731》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成功地将“731”这一历史暗角置于全球视野,其破冰之举与现实意义不容置疑。然而,这部影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若对历史苦难的艺术呈现迷失于形式猎奇与类型杂烩,便难以承载应有的历史重量。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此文系频道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失焦、失真、失序——谈电影《731》的叙事偏差

  • 唐 山:如何楔入时代,填好自己的人生答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