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战疫的宏大“史记”与情感微记录——读王景曙《77人的“78天”》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战疫的宏大“史记”与情感微记录——读王景曙《77人的“78天”》

来源:文艺报2022-03-09 11:2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马 季 

  2020年初,当人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做着有条不紊的准备时,带着死神獠牙的新型冠状病毒突然在九省通衢的武汉现身。随着武汉封城、湖北高危,抗疫防控成为事关国家和每一个普通人的大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直到今天仍未完全结束。去年武汉与湖北的疫情防控,不仅事关一市一省,更与全国大局密切相连。如同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险,支援湖北迫在眉睫,只不过这次的重担首先落在了医生、护士这群白衣天使的身上。《镇江日报》的高级记者王景曙,以长篇纪实文学形式为我们再现了救援前后的紧张与凶险、无私和荣耀。这部《77人的“78天”——2020战疫·镇江援鄂医疗队远征纪实》(下称《纪实》)能够从众多抗疫文学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靠的是详细真实的现场感与情贯笔端的抒情性。王景曙将抗疫叙事之“宏”与情感体验之“微”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在内容再现的广度与艺术表现的深度上显得“别具一格”,成为抗疫题材纪实文学中的重要作品。

战疫的宏大“史记”与情感微记录——读王景曙《77人的“78天”》

  说其宏大,首先在于作者全过程、全方位地记录了镇江医护工作者出征援鄂与得胜凯旋的前前后后。在时间维度上,《纪实》从突如其来的疫情开始讲起,重点记录了从“先遣6勇士”到77人的产生过程,以及他们在前线78天战斗期间的始战、鏖战,直至勇士归来。同时在空间维度上,《纪实》横跨镇江、武汉、黄石以及火车站、机场等多个场景,涉及ICU重症监护室、普通病房、方舱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社区防控等多个战场。在这种时空交错的追踪中,作者重点表现了镇江援鄂的77名英雄群像,他们既有重点医院的医生,也有社区医院的大夫,既有工作数十年的临床专家、护士长,也有生于96年、97年的年轻人。这群年龄、性别、身份不同的人,在短暂又漫长的78天时间里构成了情感、意志的共同体,成为42600余名全国援鄂医疗队员的代表。毫无疑问,《纪实》的宏大,最终呈现为民族精神的宏大: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无私的奉献、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以这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内心体验、险象环生的岗位工作以及朋友圈、书信、诗歌等带有温度的文字中体现出来的。

  我们同样感受到王景曙叙事的精微,在个体情感的细腻描写与细节的把握上尤为出彩。作为医务工作者,他们对于新冠病毒的危险性有着超出普通人的认知,但当“令牌”到来时,他们选择“我先上”。他们不是铁人、超人,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作者将他们的紧张、恐惧、疲惫赋予到成员的个体身上,精准地捕捉到人物细微的情感体验。比如,初入战场的小姑娘会怯怯地拉着护士长冯丽萍的手,悄悄说:“冯老师,我有点怕”;而在口罩、防护服、面罩的“全副武装”下,张艳红鼻梁骨被防护面罩紧箍,颧骨传来阵阵疼痛,胸闷、气喘、心率加快,如此“心里就愈发紧张”;结束又一场生死营救后,身为壮小伙子的伏竟松曾疲惫地瘫坐在病区里一张凳子上,只能抽空小憩。除了表现个体的内心,《纪实》还用很大的笔墨表现人与人间的亲密关系,涉及“最美逆行者”与子女、父母、恋人、病患、战友间的关系。其中,医患关系是作者刻画的重点,医生不仅给患者治病,还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喂食、处理大小便、心理辅导,彼此间不是亲人却胜过亲人。同事之间的互相关心、帮扶也颇让人动容,在前线给队友过生日就体现了他们感人的情谊。在封城期间。偌大的武汉城“几乎所有的蛋糕店都关门”,为了给刘宁利过生日,战友们在托人帮忙、绕了很多弯子、接棒很多人后,才终于成功获得一盒来之不易的蛋糕。同时,为了抗击疫情,妈妈与年幼的儿女长期分离、恋人推迟了婚期,距离让情感更加真实、牢固。

  《纪实》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以表现英雄人物个体与群像为题材的非虚构叙事,《纪实》的贡献是多层面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记录与见证。在整个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数字:77人、78天、12批次、42600余名等等,作者掌握着详实无比的资料,并以一种由小见大的方式讴歌奉献、礼赞生命。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数字不是冰冷的,作者没有将非虚构叙事置于情感的零度,其文字是有温度的。其二是共情与凝聚。《纪实》不同于一些矫揉造作、流于口号的抗疫叙事和所谓的抒情诗歌,她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并将这种真实、真情传递给读者,凝聚人心,人们由此成为情感共同体。需要注意的是,抗疫叙事并非全部都是正面的“歌颂”,医护人员也理当有无助、痛苦甚至悲伤,这样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的,这样的表现才是对战斗者最真诚的尊重。此外,《纪实》的记录、共情是建立在伦理之上的,作者尤为注重人情与人性,他试图去关怀77名援鄂战士的每一个,尤其代表未来的“90后”群体。作者的叙事重点当然是抗击疫情,但又绝不限于此,他的目光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并以令人信服的笔触向我们展示:经历了援鄂抗疫洗礼的青年群体,必然更加珍惜生命、友情和爱,并将这份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之,《纪实》将抗疫叙事之宏大与情感记录之精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全面细致、松弛有度,作者以一位记者与作家的双重敏锐与真诚,谱写了一曲“中国抗疫在镇江”的感人乐章。(马 季)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音乐剧《大状王》:与其当“天花板”,不如作“参照系”

  • 陈林侠:《小白船》票房惨淡,艺术电影“不艺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