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凯滨
在一个与屏幕竞争的躁动时代,书籍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否还有“栖身之所”?前不久收官的新媒体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满屏弹幕“期待下一季”的呼唤,以及B站上近2000万的播放量、9.9的评分、7.8万的弹幕,都在向世人宣告读书人喷薄欲出的悸动、与书为伍的心动以及网络世界书友联结的感动。
《但是,还有书籍2》延续了上一季的风格,以“书就希望它被看”为主题,通过以小见大、以轻搏重的轻盈叙事,让书籍宏大的意义隐身,而娓娓道来那些由书串联的人生故事。6集18个人物,被看见的不止于书,而是被书涵育的参差多态的生命情感。除了常见的书籍从业者,如作家、译者、编辑外,片中还如数家珍地讲述了古籍版本目录学家、国图管理员、藏族僧人、漫画家、博物学家、记者、艺术家等形形色色的人与书“相遇、相处”的故事。
触摸“读书人”的气质
纪录片是在记录时事变迁,感受时代脉动。《但是,还有书籍2》就真实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写书人、做书人、爱书人和读书人,也在塑造和传递长期被书浸淫着的人所具备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与书打交道的人,尽管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却有一股共通的脾性。一箪一食,洗尽铅华,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心绪是柔软的,而眼神是坚毅的。国图管理员顾晓军除自学法语、意大利语、古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等十几种语言,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用法语阅读都德《最后一课》片段时情不自禁的哽咽,那种在阅读时涌动的情感,让无数屏幕外的观众与之共情。
影片以一种恬淡的叙事构筑着直抵人心的情感。我们观看时不期然的感动,正源于这群“读书人”在与书交汇的日子里的执着探索。出版人老六、杨师傅、涂涂在市场面前毅然决然坚守心中的理想主义,“读库”“上河卓远”“乐府”这些品牌的背后是大写的职业编辑伦理。用方寸格子创造世界的漫画家,许先哲、赵佳、匡扶在经历生活的波澜起伏后沉淀自己的生命体验,继续做纸和笔的工匠,在漫画里表现“独立而充沛的有生命力的人”。班宇的沈阳西铁区、梁鸿的梁庄、吕德安的福州山居,作家们从自己熟悉的人和情境出发,勾勒真实的生活,呈现情感的力量,抒发人生感慨,通过守望文学的初心回应与重建这不完美的现实世界。
书籍的印记隐匿在每一个与之打交道的人身上,让人们输出饶有趣味的话语。片中主人公们频现“金句”,个体化的表达借由观众的共情转化为一种公共感知。包慧怡的“读书是忘我而无用的专注”,匡扶的“正常生活里的人是非常浩瀚的”,杨师傅的“编辑应该有不断拓展边界,冒犯读者的勇气”……这些无一例外都在表达“读书人”的气质,也呈现了“读书人”的浪漫与直觉。
人与书交融的温润质感
文字在表达时是有节奏的,一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同样如是。平和淡然的表达节奏,让人如沐春风的旁白配音,《但是,还有书籍2》以“读书人”特有的儒雅气质,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缓缓灌入耳朵,流进心田。
这种质感在如诗一般的解说词中被强化。“出版社应该成为才华出众的人的避风港”“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人在虚无时,总会想到故乡”“读前人所写的书,走前人走过的路,不但是为了追忆往昔,也是为了找到今天的位置”……旁白采用小标宋,字体庄重优雅,而文字内涵如同一首散文诗,在人耳畔跳跃,带着沉浸式阅读的快感。
作为一部新媒体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2》在画面上也格外注重年轻化的表达。对于无法再现的历史事实或是书中的虚拟世界,影片则用动画嵌入真实镜头的场景予以还原。比如片中出现了目录学家沈燮元500元购书的场景、漫画家跟随书中角色探索人物命运、湘黔滇旅行团历经从长沙到昆明3000公里步行跋涉……这样轻松俏皮的动画设计打破了影片的表达节奏,拓展了视听画面表达的维度,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
在这部纪录片中,比较特殊的还有频频被置于镜头底下的书中的印刷文字。它们或者声画对位独立呈现,或者与现实场景画面相互叠加,由此来凸显纸质书本身。这时,书被置于讲述的前台,它们不再被隐匿于主人公的故事之中,而是被阅读的文本自身。
片名“但是,还有书籍”来自美籍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同名短诗,“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这意味深长的诗语在这个浮躁的屏幕时代可以有更多元的阐释空间,但无论做何解释,语言本身都指向了一种沉静而广博的力量。而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精神指向。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师)